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绿色 > 正文

环境意识的知行转化从这里开始

2019-01-02 14:21:25    中国环境报

2016年6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态文明教育展馆正式开馆,同年被教育部、原环境保护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被哈尔滨市环保局、教育局命名为哈尔滨市生态教育基地。

2017年,哈尔滨市环境教育基地成为全国第二批“自然学校”试点。

两年来,基地致力于招募培训环保志愿教师,研发地域特色课程,与学校的环保综合实践课程进行链接,不断深化创新课程内容和活动方式,充分发挥基地环境教育功能。

这里有哈尔滨市生态文明教育展馆

在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农业现代园区内,有一个利用废弃的楼房改造成的场馆,这就是哈尔滨市生态文明教育展馆。这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为宗旨,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环境宣传教育展馆。

哈尔滨市生态文明教育展馆使用面积400平方米,共分为地球家园、绿色行动、美丽哈尔滨、生态文明等6个部分。展馆努力打造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融环保科普教育、生态环境展示及广泛性、互动性、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馆。

这里是新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在哈尔滨市环境教育基地内,孩子们可以参观能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农业项目,这对他们来说可是一个新奇的体验。在这里,参观者会明白什么是种植——养殖——沼肥——种植生态循环链,可以亲眼看到热水(太阳能热水系统)——炊事(沼气用于餐厅厨房)——采暖(秸秆固化炉用于温室冬季采暖和沼气增温)节能方式,亲自感受到以新能源——采暖——空调(地源热泵)、以及沼气及园区污水——净化(注入中水池)——浇灌的新能源应用模式。

许多生长在城市的孩子们从来都没有听说过沼气能源,在这里他们能直观地看到沼气池、储气罐。这里有一个200立方米沼气工程和一处8立方米户用沼气设施,可以用来处理牲畜粪便、餐厨垃圾和一些有机垃圾,实现园区内粪便、餐厨垃圾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达到园区内污染物零排放。通过沼肥加工项目将养殖、种植、能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低碳循环农业,促进农村节能减排。

这里还能看到生物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温室利用秸秆固化燃料的采暖炉可以替代化石能源,通过全自动节能生物质采暖炉实现温室冬天生产采暖,太阳能光热技术应用、地源热泵采暖制冷技术应用、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等各种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孩子们在这里直观地学习了循环农业知识,明白了循环农业的理念,以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为纽带,使种养殖业能源相结合,为基地提供清洁高效的沼气的同时,沼渣、沼液做为有机肥施用于菜地、果园、温室,提高农作物和蔬菜的产量,做到了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从根本上消除了污染源,节约化石能源。

这里有一间自然学校的教室

哈尔滨市生态文明教育展馆也是哈尔滨市首家国家级自然学校,推行自然学校建设的“三个一”模式,即“一间教室、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和一套环保课程”,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及幼儿园免费开放授课。

自然学校定期发布相关自然学校教育活动计划,紧扣广大师生关注的生态文明思想、雾霾、垃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热点焦点问题,组织自然教育活动和课程,推动全市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在《垃圾分类与回收》课堂上,哈尔滨市环境宣教信息中心的邢晨老师带领孩子们参观哈尔滨市生态文明教育展馆后,为孩子们提出了问题,让孩子们在展馆中寻找答案。孩子们自发组成了“环保课题组”,三四人合作,有人找题目,有人记录答案,并派代表在大家面前阅读成果。

“我们是环保小卫士,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家园……”,一首整齐的大合唱《小卫士之歌》在哈尔滨市生态文明教育展馆的教室内回荡,每一次自然学校课程总是以孩子们光荣地加入“环保小卫士”组织,成为一名环保小卫士的形式落幕。

哈尔滨市生态文明教育馆还组织开展了 “环境教育教师师资培训”“中俄青少年生态体验交流”“大学生环保志愿者培训”和“农民工子弟环保体验专场活动”。( 杨晓娣 杨裴)

 
 

相关热词搜索:环境 意识 知行 转化

上一篇:念好生态经 早日拔穷根
下一篇: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筑牢生态安全绿色屏障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