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乐游 > 正文

沪上1032处历史建筑“活”了

2019-09-16 16:03:54    中国文化报

上海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汇集世界各国的建筑特点,享有“万国建筑博览”的美誉。目前,黄浦、静安、长宁、徐汇、虹口、杨浦等6个沪上城区内可“阅读”历史建筑总量达1032处,是2018年开放数量的10倍。

2018年,《上海市标志性建筑智慧导览服务质量要求》正式发布,规定为老建筑设置的二维码标志应该醒目、易扫读,不得触发下载与导览服务无关的信息,确保游客能获得“建筑可阅读”的良好体验。上述6个城区不仅建立了志愿者和专业讲解团队,还在二维码中增设了英文导览、语音、视频播放、VR等功能,使老建筑“能读、能听、能看、能游”。

目前,静安区的可“阅读”建筑共有220余处,其中优秀历史建筑140余处,包括静安别墅、西摩会堂等;不可移动文物共计4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马勒别墅和中共二大会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余处,包括四行仓库、上海总商会旧址、蔡元培故居等。自2017年11月开始,静安区便制作了“一部手机游静安·静安文旅VR全景地图”,以智能阅读方式,实现了建筑的“可看、可听、可读、可约、可享”。

黄浦区各级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占全市总量的近1/6,分布密度高、建筑类型多样,包括中共一大会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孙中山故居、《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印刷地——又新印刷所旧址等红色文化建筑;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中仅存的豫园、上海市区唯一的清代建筑群——书隐楼、上海县城唯一留存的古城墙和露香园路城墙等古建筑;人民广场历史文化风貌区、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等重要代表性历史建筑遗存等。“阅读黄浦”微信小程序是以区内不可移动文物为核心内容打造的建筑阅读平台。今年上海旅游节期间,继“红色经典之旅”之后,“寻迹老城厢”专题内容也将上线。

将于9月14日至10月6日举办的2019年上海旅游节期间,“建筑可阅读”主题活动将拓展出建筑微旅行项目。如长宁区在区房管局提供房屋资料的基础上,委托专业编辑团队编纂高质量的导览词, 深挖历史建筑背后的故事,供市民游客扫码听语音、看照片、读文字;开发线上导览系统,向市民游客推介区域内历史建筑,用图片、文字、音频等形式介绍历史建筑及背后的人文故事;打造针对不同人群的微旅行活动,先后推出迎接黎明、探寻孙(中山)宋(庆龄)史迹、寻找邬达克、艺海拾珠、苏河寻音、非遗手作等10条文旅精品线路,积极放大建筑可“阅读”的综合效应。

6个城区今年共同推出的近100条建筑微旅行线路,成为“阅读上海”的好指南。2005年,上海市政府批准黄浦区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即原上海县城墙内总用地面积199.72公顷区域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范围,区内街道纵横交错、巷弄蜿蜒曲折、街巷景观多变、建筑类型众多,集中体现了清末民初上海的城市生活;“走进外滩建筑”也将开放外滩源1号、和平饭店等7处历史建筑;徐汇区以“永不拓宽的马路”为载体,以历史建筑和人文资源为依托,开发了“名人故居之旅”“Art Deco建筑之旅”“寻找城市英雄之旅”等近20条体验线路;静安区以“文化+行走”方式,推出了“漫步苏河湾”线路,串联起苏河湾南北两岸的文化地标,讲述了上海在城市发展中苏河湾地区的历史记忆和精彩故事。市民游客在行走中,既可听讲解员讲述沿线如上海总商会旧址、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福新面粉公司旧址以及山西路桥、浙江路桥等苏河湾重点文化地标的故事,也可参与现场情景互动;虹口区围绕中共四大纪念馆、多伦路、鲁迅公园等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出6条红色主题旅游线路,解密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传播红色旅游文化。

据了解,上海除了在全市范围内打造智慧导览,综合运用音频、视频、AR产品等,以“乐游上海”“上海发布”等微信公众号为平台,实现建筑“能读、能听、能看、能游”外,还将创新设计更多衍生品,丰富建筑可“阅读”体验。近日上线的“永不落幕的文创产品博览交易平台”主要汇集上海的文创精品,同时面向国内重点文化文物单位,打造具有展示交易性质的文创产品。在2019年上海旅游节后半程,该平台将进驻东方明珠、大世界、豫园、上海中心、邮轮码头、机场、高铁站等城市地标和场所。9月22日,静安公园将举办首届“建筑可阅读”文创市集暨微旅行线路推介活动,集中宣传展示和推广“建筑可阅读”主题活动。届时,市集上将展销百余种与“建筑可阅读”相关的文创产品,6个城区的微旅行线路也将正式启动。(洪伟成)

相关热词搜索:沪上 历史 建筑

上一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线票价方案正式启用
下一篇:超7成游客参与中秋文化活动 80后、90后成夜游消费主力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