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让一键出行、一键订餐、一键娱乐成为可能,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各行业争夺互联网赛道的一个发力点。
然而,随着用户对“一键get”越发依赖的同时,APP大有泛滥之势:不仅让用户在APP的海洋里找不着北,还因广告、能耗、重复建设等问题,成为用户“指尖上的负担”。
膨胀的APP成手机“不能承受之重”
“在银行开个户,多了10个APP。”在外企工作的白领田原抱怨道。刚刚在银行开完卡的她,又在工作人员指引下下载APP,并在APP上做了一系列绑定操作。“APP总闪退或没反应,浪费了不少时间。”
为验证已下载APP的真伪,她在APP store搜索开户行名称,居然出现了涵盖手机银行、理财、校园、购物、导航等不同业务的17个APP。“同一家银行搞十来个APP,每个APP的功能设计和服务重点,我们根本搞不清楚。之后也不会再打开。”
与田原有类似感受的用户不在少数。不少受访者说,同一家电商,不仅有商城APP,金融APP,还有超市APP;同一座城市,公交用1个APP,地铁要装1个APP,去医院挂号每家医院都要下载1个APP,办理政务每办理1项需要1个APP,超市发折扣券要想使用还要下载APP……
“手机里不装上百个APP,感觉生活‘难以为继’。”90后公务员小于有点无奈。他说,尽管不定期卸载清理,还是常常在满屏的APP海洋里找不着北。
日前,工信部对市场上各类APP进行统计和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移动应用程序总量高达449万款。生活服务类、电子商务类等8类应用下载量超过千亿次。
大多数用户的手机上,少则数十个、多则上百款的APP铺满几页手机屏,想找到想用的要来回翻几页。曾经APP带来的“一部手机在手,吃穿用行都有”的便捷,逐渐迷失在满屏的应用海洋里,成为手机“不能承受之重”。
“指尖上的便捷”
还是“指尖上的负担”?
一些用户反映,许多APP的设计很“鸡肋”,功能不常用、不实用,但弃用后又偶尔有扫会员码、查询消费记录等需要,常常望满屏APP而却步,使之成为“指尖上的负担”。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APP不同程度地出现闲置、重复建设等问题,背后是APP建设中常见的三个误区:
——功能分散、各自为政。一位为商业银行提供技术服务的工程师向记者介绍,一个银行APP的发布流程是,某业务部门结合自身业务,向公司提起“开发APP”的申请,审批之后即可进行开发制作。
“让用户下载APP,主要是考核的驱使。因此常出现不同业务线‘各自为政’、各自打造APP的现象。加之开发经验不足、对用户需求了解不透,导致了‘僵尸APP’的产生。”该工程师说,冷门业务也要单设APP,其实下载量和日活跃用户数都非常低。
——粗制滥造,用起来糟糕。手机APP太多太杂,是个部门就想建设,是APP质量无法保证的原因之一。
“进入APP首页需等待1分钟,点击‘预约诊疗’‘生活缴费’等按钮,页面无法跳转;点击‘生活资讯’显示一片空白。用起来,体验很糟糕。”小于说,在APP store上,很多政务APP评分都低于3分。
APP还成为广告泛滥的重灾区。记者下载并进入某城市的地铁APP,除了进出闸机时用到的扫二维码功能外,九成内容是餐厅优惠券、信用卡广告、面膜广告等,成为用户诟病的一大因素。
——APP泛滥成“能耗杀手”。记者调查发现,大量APP不仅占用数据资源,占用手机内存,还耗能惊人。
“手机刚买不到一年,就被满屏的APP拖累得跑不动了。”受访工程师透露,为了让通信通道时刻保持活跃,开发方通常会让自家软件互相唤醒,因此耗能很大。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焦海龙告诉记者,随着功能的增强,手机APP会产生显示屏、网络连接、CPU、硬件模块等方面的耗能,上百个APP能耗的累加,对手机性能、响应速度、温度、寿命等影响较大。
提升用户“数字获得感”
“不论是一家银行17个APP,还是一座城市100个政务APP,主要是由于APP建设前缺少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不少政务APP的负责人只清楚具体几个功能,而不是从全面解决用户痛点的维度去做规划设计。”宇信科技原副总裁孟东炜说。
“APP的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都很高,适合较为高频的服务。偶尔办理的业务其实无需通过APP进行。过多的APP不论对开发单位还是消费者,都是负担。”数旗智酷创始人唐鹏建议,加强APP开发前的审批制度,考量APP建设的必要性,克服重复建设、APP闲置等问题。
业内建议,在明确APP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应对不同业务的APP进行整合。“目前,部门间数据没有打通、业务壁垒尚未打破,给APP的整合造成阻碍。”唐鹏说。
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总工程师穆勇认为,整合不只是统一界面、把所有业务系统简单集中在一起,而是在现实中做好业务协同,打破部门壁垒。同时还应建立数据共享制度,明确数据使用规则,避免不同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形。
科技的意义是让生活更便捷,而不是让指尖有负担,手机更费电。“一个品牌有多个APP,一个城市100个政务APP,是由于没有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考虑问题。”孟东炜建议,引入事后评价制度,从用户体验出发,才能提升用户的“数字获得感”,让便捷不“变味”。(记者 张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