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送别梁敬魁院士:一生默默奉献

李依环 刘婧婷    2019-01-25 12:10:48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月23日电(李依环 刘婧婷)据中国科学院官方网站消息,1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梁敬魁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遗体告别仪式今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梁敬魁院士长期在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交叉前沿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制出属首创的核试验测温装置,在多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和相图测定方面取得大量创新性成果,并成功地应用于新材料探索,他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奠基人。

梁敬魁先生1931年4月28日生于福建福州,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0年2月在苏联科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归国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梁敬魁先生著述等身,桃李满天下。曾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打造中国工业基础的科学家

1955年梁敬魁先生赴北京留苏预备学习时与部分同学合影(前排右二为青年时期的梁敬魁)

1931年出生在中国战乱的年代,祖辈务农的梁敬魁院士从小苦读。新中国解放前,梁敬魁靠着父亲单位的奖学金,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

新中国成立后,梁敬魁院士1955年7月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由于成绩出色,被选派到前苏联留学,1960年2月在苏联科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在苏联冶金研究所研究金属合金热化学和晶体化学。

学成回国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为新中国当时薄弱的工业基础奠定了科研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梁敬魁先生在实验室的工作照

尤其是在材料晶体领域,他在多晶X射线晶体学方面属于领域专家,他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方面从事研究工作,特别是对无机功能材料(包括高锝超导材料、电光、非线性光学材料、快离子导体材料、稀土磁性和贮氢材料)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的前沿课题和应用基础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有了材料学科的基础科研进展,才有了中国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的前提。

“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晶体结构化学家梁敬魁用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

坚持做基础科研的“低调”院士

梁敬魁院士手迹

梁敬魁院士不仅仅是科学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在人才培养上有着突出的贡献,他先后多次荣获 “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并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优秀教师”和“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自1978年以来,梁敬魁先后招收(含合作培养)了四十多名博士生,18名硕士生和8名博士后。他言传身教,精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和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其中有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有的获得了“百人计划”、“杰出青年”资助,以及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我于1978年来到物理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陆学善院士和梁敬魁先生,从此与梁敬魁先生开始了四十年的交情。回想起来,梁先生对我的教诲很多,但是最令人难忘的是先生的表率。”中国科学院院士解思深在缅怀先生的文章中写道,先生的学问专而深,六十多年,他一直耕耘在相图和相结构的研究领域,始终坚持在多晶X射线衍射这一领域做研究、写文章和培养学生。先生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多晶X射线衍射学、晶体化学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知名专家,但他从不以“大专家”自居。当学生与梁先生讨论学术问题时,他常常鼓励大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当在学术观点或看法上有所分歧时,争论中梁先生总是细声细语地、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解释。他也会引经据典地分享在哪里可以找到出处或参考文献。

解思深院士回忆,先生工作勤奋在学生们当中是出了名的,在学术界也尽人皆知。近几年来,他的身体状态不是很好,学生们也常劝他多多休息。但是,几年来他又有几部学术专著问世。他把别人的休息时间都用在写作上,勤勤恳恳地、一点一滴地构筑着相图和相结构的学术大厦。

2007年2月梁敬魁院士与部分学生合影(后排右二为解思深院士)

(文章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5G第三阶段测试结果公布:主要功能已达预商用水平
下一篇:截至去年底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