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方案》提出,到2022年年底,基本建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方案》指出,到2022年年底,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服务平台或依托校医等人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机构要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级以上精神专科医院设立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30%的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心理)门诊。各地市设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热线。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
《方案》提出了6个方面的具体行动:一是心理健康宣教行动。媒体、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二是心理健康环境营造行动。实施“心理滋养1000天”行动,营造心理健康从娃娃抓起的社会环境。三是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学校实施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两个一”行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四是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学校要对贫困、留守、单亲、遭遇校园欺凌等处境不利学生给予重点关爱。五是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对教师、家长、精神科医师、心理热线工作人员等开展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六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完善行动。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搭建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系。
《方案》要求,各地要建立健全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资金保障工作,加强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考核,鼓励社会资源支持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相关部门要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完善监测评估干预机制,追踪心理健康状况变化趋势。
(记者 杨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