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在5月1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前夕发布了《全国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调查报告》。随之公布的是一份依据此次调查结果绘制的“水碘地图”。“水碘地图”的价值何在?如何利用好?记者就此采访了参与此次调查的相关专家。
时隔30余年再绘“图”
“关注水碘,是因为它与碘缺乏病密切相关。”参与此次调查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碘缺乏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刘鹏说。
人类主要通过水、食物等方式摄入碘,如果从这些外环境中获取的碘含量不能满足人体营养所需,就会引发碘缺乏病,其典型病症是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碘缺乏还会影响儿童智力发育。为避免患这些病,就要采取人工方式,即食盐加碘予以补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外环境缺碘(水碘含量<10微克/升),但部分省份存在水源性高碘地区(水碘含量>100微克/升)。“因此,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水碘状况,将为因地制宜、科学补碘提供重要依据。”刘鹏说。
事实上,20纪80年代,我国曾做过水碘含量调查。彼时,由中央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共同主持,联合国家级地学、医学等科研单位,利用当时各省开展的水碘调查数据结果,绘制了全国“水碘地图”。
随着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的实施,以及高碘地区改水降碘、高氟地区改水降氟等措施的落实,加之近些年地下水的变化,我国的水碘分布发生了变化。在刘鹏看来,时隔30余年,非常有必要再次绘制“水碘地图”。
刘鹏表示,相比上一版“水碘地图”,这一版在多方面有明显提升。首先,本次调查是首次全国大规模调查,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与上次调查以收集数据、综合分析为主不同,这次调查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部署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组织,各省地方病防治机构采样、检测、分析,最终获得结果。其次,上一次的水碘调查是以县为单位收集数据,而本次则是以乡为单位,并在水碘10微克/升以上乡以村为单位开展调查,精细度更高。再次,上一次调查仅有部分县有水碘数据,西藏、新疆、云南等省(区)尚存在数据空白,不利于精准采取防治措施。
各省将绘制乡级“水碘地图”
《报告》显示,全国乡级水碘中位数为3.4微克/升,所有省份乡级水碘中位数均在10微克/升以下,属于碘缺乏环境,乡级水碘中位数较低省份为贵州、青海、重庆和云南。“这意味着,本次调查再次明确了我国是一个碘缺乏的国家。”刘鹏说。
这次调查也再次提示,我国高碘地区依然存在。其中,水碘含量大于100微克/升的县有61个,分布在8个省份。刘鹏表示,这与一些高碘地区找不到合适的低碘水源进行改水有关。这些地区应继续积极寻找水源,采取改水措施,保障供水安全。
此次公布的“水碘地图”是以县为单位制作的。由于在高碘县里存在着高碘乡和非高碘乡,高碘乡中又有高碘村和非高碘村,各省将绘制本省乡级“水碘地图”,并逐级公布村级水碘含量结果,使公众进一步了解自身所在地区的具体水碘情况。
“水碘地图”为科学、精准补碘提供了依据。刘鹏表示,水碘在10微克/升以下地区,居民应食用加碘食盐,防止碘缺乏造成的危害;高碘病区(水碘在100微克/升以上的地区),居民应食用未加碘食盐,预防高碘危害。此外,“水碘地图”也可为盐业部门供应碘盐、未加碘食盐提供参考。
食盐加碘并未过时
“水碘地图”也引发了舆论对于食盐加碘政策的关注。专家对此表示,此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仍是一个碘缺乏的国家,食盐加碘并不过时。
1993年前,碘缺乏病防控的基本策略是向病区供应碘盐、非病区供应未加碘食盐。当时病区的划定条件是儿童甲状腺肿大率大于20%,尿碘中位数低于50微克/升。防治经验证明,这种策略只能起到控制碘缺乏病作用,但不能达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的。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碘缺乏的危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会导致甲状腺肿大,还会影响脑和身体发育。甲状腺肿大率在5%~20%地区的儿童,会有轻度智力落后的发生。因此,碘营养水平和碘缺乏病病区的判定标准,从儿童尿碘中位数50微克/升提高到100微克/升,非缺碘地区的正常甲肿率由原来的20%以下调整为5%以下。根据调整后的判定标准,我国绝大多数传统的非病区均属于轻度缺碘地区或病区,也应该供应碘盐。
1994年,我国颁布《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和《食盐专营办法》,从法律层面确保供应加碘食盐。但对于高碘地区居民和医生认为因治疗需要而不宜食用碘盐的病人不供应碘盐,而供应不加碘的食用盐。
2014年,国际组织再次评估后认为,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是安全有效的。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94.2%的县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从国家级水平看,我国自2000年实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至今一直保持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原标题:科学补碘有“图”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