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近视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全国性的问题,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对此做出批示。截至目前,北京市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8.6%,其中,小学为46.8%、初中为78.0%、高中为89.0%。数据显示,随年龄增长,发病率迅速增加,还有向低年龄段蔓延趋势。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小学一年级新生视力不良率竟然已达31.6%。
多年来,市教委联合多部委,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协同推进近视防控工作机制。投资9600万元彻底改造中小学校教室照明,更换所有教室的黑板,提供全套可升降课桌椅,学生用的教材、练习本的纸张也做了护眼处理,学校全部做到健全眼保健操和视力监测、教学环境卫生监测、广泛动员家庭共同关注等制度,效果却不理想。必须把“眼睛”健康放到孩子的整个“身体健康”里去看,在孩子的整体身心健康中实现视力的健康。具体建议如下:
建立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介入的学校健康教育管理机制。全员参与是指全校教职工都要建立健康教育价值观,在本职岗位上主动研究、设计促进学生用眼健康的具体措施;全过程管理是指学生在校生活的每一分钟都要有相应的用眼健康的行为设计,如教室学习、阅览室阅读、食堂就餐等,在照明设计(亮度与色温等)、设备码放、学生用眼方式上进行系统管控,避免孩子固定一种用眼方式,造成用眼疲劳;全方位介入是指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考试测验、饮食结构等育人环节介入近视眼防控、用眼健康等知识的渗透和措施的落实。
加强校长和广大教职员工的系统培训,建立服务于孩子视力健康的育人工作链条。要求在学校年级组、班主任层面建立“视力健康”管控协调制度,整体监管本年级孩子的各学科作业量、电化教学使用比例、饮食偏好、运动时间、阅读习惯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学校各级管理要职责明确,定期召开例会,制定学校卫生防病专项工作计划。将学生近视眼防控纳入班级管理,作为对教师日常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之一。
科学安排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用眼疲劳。在课堂教学中,做出听讲、讨论、小组互动等设计,避免死盯着黑板、屏幕或老师,造成用眼疲劳。在阅览室读书、食堂就餐、楼道课间活动等环节中,同样从用眼方式的角度做出活动设计。关注每一个孩子,以个性化的方式保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效果。
实现对学生视力的全员建档、重点干预。学校要将所有学生作为视力干预的对象,每学期进行视力检查,对边缘视力学生分段管理、定期监测、监督用眼行为、纠正用眼习惯。以朝阳实验小学为例,2010年成立爱眼工作室,购置40台近视防治仪,选取视力易下降的三年级边缘视力和视力不良的学生每天30分钟的物理护眼治疗。1个月后,29人治疗、58只眼睛有39只提升,总有效率93.1%。2015年又将90台护眼仪放进图书馆,供学生看书的同时进行眼睛护理。学校整体视力不良检出率由2011年的55.03%,下降到2018年的43.08%。
建立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阶段电化教育手段和户外活动量的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在低龄幼儿的保教工作中要合理使用电化教育手段,增加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改善幼儿饮食结构等。防治近视需要前置到幼儿园,这在当前要引起特别重视。(北京市第15期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 李奕)
(原标题:系统防治中小学生视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