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谚“冬日晒太阳,胜似喝参汤”,冬季晒太阳古人叫负暄,也叫负日、负曝,为历代养生家所推崇。中医认为,冬阳和煦温暖,晒晒背部,可刺激督脉,能振奋人体阳气,疏通经脉,使气血顺畅,收到防病健身的效果。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说:“凡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光下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可见,让孩子常晒太阳能增强体质。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指出:“太阳火除湿止寒僻,舒经络,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和而病去。冬月以旧帛晒,受阳气,覆体,皆能却疾。作酱日晒,受日气多,人食之多补脾胃,久服长生,养生家有服日光法。”
研究表明,日光中含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人体在晒太阳时,在三种光线的照射下,可能产生很多有益的生理作用。紫外线是一种“天然消毒剂”,能够杀死皮肤表面上的细菌,改善体内的糖代谢,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维生素D可以调节钙的代谢,促使钙在肌肉的收缩和神经冲动的传递中发挥作用,使肌肉力量增强,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有效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紫外线还可以使黑色素氧化,在充足的日照下,可以促进人体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以及性腺素的分泌,这将有效改善情绪低落、精神抑郁等不良心理。红外线可以增加皮肤的温度,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对皮肤组织生长、关节肿痛的治疗均很有好处;可见光有一定的镇静、止痛、解痉作用。总之,日光浴对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加食欲、改善睡眠、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等,都是很有帮助的。不过,晒太阳是有学问的,只有科学的晒太阳,才能达到效果。怎样才算科学地晒太阳呢?
室外最好
选择清洁、平坦、干燥、周围绿化较好、空气流通、向阳且能避免强风吹袭的地方晒太阳最好。但不宜在沥青地面上进行“日光浴”,沥青地面升温时会散发出有毒物质,反而污染皮肤和不利于呼吸。在室内晒太阳必须打开门窗,以避免玻璃阻止紫外线通过。
防护到位
因紫外线必须和皮肤亲密接触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要充分暴露。但为了避免日晒伤,要注意暴露的部位:躯干部皮肤对日晒红斑的敏感性高于四肢,上肢皮肤的敏感性高于下肢,肢体屈侧皮肤的敏感性高于伸侧,头、面、颈部及手、足部对紫外线最不敏感。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敏感性差的部位充分暴露,而敏感性高的部位适当涂抹防晒产品,以降低晒太阳带来的副反应。戴墨镜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导致眼睛损伤。
因人而异
凡患有出血性疾病、较重的心脏病、尿毒症、活动性肺结核等严重疾病者不宜多晒太阳。此外,太阳辐射太强易引起白内障、光照性皮炎、结膜炎和热调节障碍,要特别加强预防。对患有佝偻病症状或平时从未服过鱼肝油和钙片的孩子,特别是营养不良或人工喂养儿,应先服一段时间的维生素D制剂,以防在晒太阳时突然发生抽风。
注意细节
晒太阳前不宜吃芥菜、雪菜、莴苣、螺、虾、蟹、蚌等光敏性食物,以免引起光敏性药疹或日光性皮炎。晒后还要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C,可以抑制黑色素的生成。时间以上午9~11时、下午3~4时为宜,每次晒15~30分钟。晒太阳时若出现体温升高、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以及食欲减退或睡眠障碍等症状,应立即停止或缩短照射时间。(于兴娟)
(原标题:冬日晒太阳 胜似喝参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