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常人眼里的“小单位”。20多名干部,人少事多,但在脱贫攻坚中,却是尽锐出战,派出单位的骨干力量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这一干,就是5年。
这是一块众人心中的“硬骨头”。全村1143户5450人,贫困户109户454人,人口数量位居全区第二。多年来,或是因为体量太大,或是由于村情复杂,各类项目资金,总是绕路走。直到5年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没有一处能入眼的致富产业,被列为省级十三五贫困村。
精准扶贫是一场不能漏一村、不能掉一户的攻坚战。在这场攻坚中,赣县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这个由人社局管理的二级单位,在区委主要领导的带领下,“迎战”南塘镇清溪村这块“硬骨头”。
5年筚路蓝缕,5年春华秋实。在推动清溪村脱贫致富的进程中,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驻村扶贫工作队越挫越勇,村民们的脱贫路也是越走越“清晰”。
在苦干中找方向
历史上的清溪很“红”。革命战争年代,“富家少爷”吴月波带头闹革命,在作战中英勇牺牲。那些年,和吴月波一起为革命献身的清溪村民就达57名。历经革命战火的洗礼,清溪村相继走出了开国将军罗亦经、赣州地区首任行署专员罗孟文等革命志士。
现实中的清溪也很穷。资源缺乏、交通落后、设施陈旧,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拮据。直到5年前,全村还有75%以上的村民饮水不达标,“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走进清溪村,听到最多的是麻将赌博声,见到最多的是村民为小事争执、为小利争强。路越走越坎,心越看越凉。
2015年3月,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局组建了由副局长黄玉光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80后干部温晓彦、李蔚平为队员的扶贫工作队。他们进村后很快就召开了村民大会,在会上表明一定要甩掉“穷帽”、实现脱贫致富。
然而,大会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黄玉光的激情讲演,并未得到村民们的响应。会场上,掌声稀稀拉拉,村民们冷眼相看,总觉得上级的扶贫队伍来了一批又一批,眼前这批人肯定也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
脱贫重任在肩,村民们却毫无士气,更谈不上信心。面对这种情况,驻村扶贫工作队并没有气馁,他们从了解村情、提振士气入手,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入户走访,全方位把脉村情、诊断穷因。在经过深入的走访后,驻村工作队了解到,村民们对脱贫致富的迷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一个明晰的方向。表现在村党支部的战斗力不强,村里发展缺乏主导产业,村民缺乏增收门路,不少人整日无所事事。为此,工作队的同志经过反复商讨,决定从强支部、强产业、强设施等多方面努力,推动全村脱贫的信心强起来。
思想的统一,带来步调的一致。驻村工作队积极与镇党委沟通,动员了2名致富能人回乡当村干部,建起支部党员学习制度、管理制度,有效规范村党支部建设,并着手推动产业与就业扶贫。
在实干中拓富路
行走在清溪街头,村民们的生活让人分外羡慕。
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修旧如旧的古民居,村民们或到茶树菇基地务工,或在公益性岗位上劳作,忙碌的场景随处可见。正如村民们所说:现在在清溪,只要想干活,就能有活干,只要想赚钱,就能赚到钱。
实现高质量脱贫,驻村扶贫工作队深知要通过产业和就业来增加群众的可支配收入。对此,他们把主要的心思放在了抓产业和就业扶贫当中。立足清溪村实际,驻村扶贫工作队经过长时间的“软磨硬泡”,引进外地客商到村种植茶树菇,以产业带动就业。结合就业扶贫政策,在村内开发了一批公益性岗位,让劳动力相对较弱的贫困群众担任保洁员,获得固定收入。
沿着平坦的村道一路向前,很快就到了清溪村茶树菇基地。这个占地100多亩投资1000多万元的茶树菇基地,已为21户贫困群众解决了就业难题。基地负责人邓海洋介绍,刚开始,他是不愿意到村里投资的。“清溪交通不便,以前的民风也不好,这样的地方,谁敢去投资啊。”邓海洋说道。
客商的态度,并没有动摇驻村工作队的决心,他们一次次上门拜访,一回回真诚相请,最终感动了邓海洋,同意到清溪种植茶树菇。“是扶贫干部们的执着打动了我。”邓海洋说。
万事开头难,老板同意来投资,可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村民们的态度却并不爽快,斤斤计较、漫天要价。在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黄玉光带着他的两名工作队员吃住在村,对涉事村民反复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获得支持和认可。
今年3月,清溪村种植的第一批茶树菇顺利“出棚”,21户贫困户拿到了在家门口务工的第一笔工资。当菇香四溢,当厚厚的钞票揣进口袋,久违的笑容,写在每一个在场村民的脸上。其中,两夫妻都在基地上务工的罗子明,多年前因病致贫,从2018年起,每月都能领回5000多元工资,在当年就顺利脱贫。“没想到在村里,还能有这么好的赚钱机会,真的要感谢工作队,感谢共产党。”罗子明说道。
茶树菇基地的引进,解决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村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则让劳力较弱的贫困户也有了“饭碗”。来到贫困户吴修程家里,他又在整理那翻阅过无数次的“账本”。5年前,吴修程的心脏做了个大手术,欠下了数十万的医疗费。那些日子,吴修程整日以泪洗面。所幸的是,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很快被安排到村里的公益性岗位担任保洁员。得益于扶贫好政策,吴修程的家境持续向好,但尽快还清生病期间欠下的医药费,却成了全家人奋斗的目标。吴修程说道:“扶贫工作队都在尽心尽力的帮大家,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
在大干中聚力量
在清溪村走访,总有一股力量,澎湃在村子里的每一个角落。这种力量是内化于心的感恩,外化于行的奋进。
在清溪街头,一间由平房改造的理发室很是温馨。理发室的老板,叫吴华青。理发室的招牌上,写了两行字:一是“就业扶贫示范户”,二是“免费为本村80岁以上的老人理发”。
见到吴华青,身材清瘦,眼中闪烁力量。吴华青的过去,有着太多无奈。自己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在6年前,其大儿子又染上重疾,在花费10多万元治疗费用后离开了人世,妻子也深怕拖累离开了这个家庭。
就在吴华青倍感无助时,驻村工作队上门了,送来鼓励与信心,并结合其意愿,给他找店面、申报创业补贴,帮他开起了这家理发店。开张那天,吴华青宣布,本村80岁以上的老人进店理发,一律免费。当时有人好心相劝:“清溪的老人比较多,你现在正是需要钱,这个想法是不是再考虑考虑。”
吴华青回答道:“我是需要钱,但更需要感恩,没有大家帮忙,就没有我的现在。”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吴华青的决定,让他少获得了近7000元的收入。这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但对于懂得感恩的吴华青而言,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令人欣喜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吴华青又组建了新的家庭,日子越来越红火。
如今在清溪村,像吴华青这样感恩社会、回报乡里的例子层出不穷。这些年,从区委主要领导挂点联系清溪村,一次次宿住清溪,和大家一起苦、一块干;到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兢兢业业、全力攻坚,各级干部的倾心帮扶,激起了村民们的斗志,聚起脱贫的力量。
资金源源不断,项目节节推进,村里的基础设施获得有效改善。全村先后为10 户贫困群众建保障房632平米,对86户贫困户的住房进行提升改造,对贫困群众实施了用水、改厕、入户便道等配套工程,先后完成改水改厕项目50个,新修入户便道 14 公里。
苦干实干,大干快干。过去的清溪落后太多,如今必须迎头赶上。扶贫工作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村民们心怀感恩,奋力脱贫。他们的举动,犹如贫困户吴洪堂门楣上的那幅对联,上面写道:幸福不忘共产党好,美丽不忘当地干部。
是的,在这样一个新时期,清溪村的脱贫,走的越来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