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上午,江西抚州乐安县谷岗乡党委、政府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探访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登仙桥大捷遗址和战前指挥所旧址,追忆烽火岁月,唱响红色旋律,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
一座距今千年的“登仙桥”
登仙桥距乐安县谷岗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该桥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距今近千年,桥首建在洪门村口,原名“洪门桥”,后因传说南宋嘉定年间,闽汀诗人葛长庚,怀才不遇,化名“白玉蟾”,修道时云游大华山,在“洪门桥”留有“仰卧洪桥似登仙”的诗句,为纪念这位修道的诗人,故改名为“登仙桥”。
1912年,山洪暴发,桥被冲毁。1922年,重建了该桥。该桥为亭式单孔拱桥,宽2丈,单孔直径6丈,高1丈8尺,用青麻石砌成,桥墩嵌入岩石中,非常坚固。桥两边的通道门分别有十一、十三个台阶,桥面上建有瓦房,桥房一体,造型别致,充分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造桥工艺。
见证共和国历史的不朽丰碑
据悉,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红军主力在登仙桥附近与国民党军激战,一举歼灭52师全部和59师大部。如今,登仙桥仍牢牢地矗立于江上,桥身弹孔累累。
谷岗乡党委黄赵平书记带领大家踏上登仙桥的石砖台阶,亲抚着青苔和弹孔,讲述了革命先辈的革命经历。“听老辈们讲,当年战争非常激烈,对面山坡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寸草不生,如今,硝烟散去、木竹成荫,山坡重叠形成一条细长的峡谷,常常大雾弥漫,旅游圣地,美不胜收。”黄书记如是说,这里是“登仙桥大捷”的见证,更是共和国红色历史的见证。
传承红色基因的旅游圣地
登仙桥畔地势险要,从谷岗沿河而下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是乐安到宜黄的要冲,两边高山耸立,木竹成荫,山坡重叠形成一条细长的峡谷。这里常常是大雾弥漫,即使千军万马匿于其中也难察觉。
早年间,该桥为出行之人和田间劳作的农民在此小憩提供了方便,现在登仙桥已成为人们参观旅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景点,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多次深入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视察学习,围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指导原则努力践行着。
在乡党委黄赵平书记带领下,谷岗乡党委政府积极担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重大责任,不断加强当地居民的法制意识,重点文物保护意识,红色旅游服务意识,每年这里至少要接待5万人次游客,如今,登仙桥被中共抚州市委批准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抚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复核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