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峰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名胜区)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境内,面积300平方公里,是1994年1月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以丰富多彩的河东文化史迹和雄伟秀丽的自然山水为主要景观特征,集文化探源、科普教育、观光游览、生态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7年3月《五老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经国务院同意由住建部公布开始实施,规划区核心景区面积90.1平方公里。
风景名胜区地处黄河中游以五老峰、古蒲州为中心,涵括黄河滩岸,王官峪、龙头山、云仙阁等6大景区,共有景观资源152处,其中自然景观92处,人文景观60处。目前开放的主要景点包括五老峰、鹳雀楼、普救寺、蒲州故城遗址、蒲津渡遗址博物馆、雪花山、万固寺、王官别墅等十余处。
五老峰原名五老山,又称东华山,由玉柱锋、太乙坪峰、棋盘山、东锦平峰、西锦平峰组合而成,因五峰相倚,形同五位老人而得名。是河洛文化早期传播的圣地,也是我国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千峰竞秀,柏秀松苍,瀑泉飘逸,烟云飞荡。主峰名曰“玉柱”,又称“灵峰”,恰如通天巨柱,鼎足挺立,威仰及天。东锦屏峰群峰排戟,万仞开屏,气势雄浑,拱揖中峰之左;西锦屏峰,千峰罗列、冲霄入汉,险峻苍翠,威列中峰之右;太乙北峰巍巍苍苍,高插斗星之宇,蹇拱于中峰膝下;棋盘西峰雄奇伛背,直耸云空,回首辅之玉柱。五峰齐隐云中,峰姿超俗,气势不凡,形若五位仙老,云空拱立。五老名山胜境,风光四季排新:春天的五老峰,如火如烟,红灼灼天桃喷火,绿依依若柳若烟。一坡坡红花吐艳,一岭岭花笑迎春;夏日的五老峰,如翠如蓝,云来苍烟欲滴,雨收峰翠天蓝,葱郁郁,松柏蔽日,云浪滚滚,雾漫云翻,晨曦苍赤如画,夕照峰峦披霞;秋季的五老峰,如金似锦,一攒攒尽是那花黄吐瑞,一簇簇俱是那红叶摇风,杉林流红,宛如那炎公喷火,赤霞散绮;冬天的五老峰,如银似玉,银闪闪冻成冰凌峰,雪白白堆成银峰山,峰峦如刀又像剑,银闪闪,划破乌云插九天。
蒲州故城,传为舜都,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引城始建于周,历为州治府治,唐时两为中都建制,在历史上是一座富有经济、政治、军事意义的中国北方名城重镇。城西近河无关,南北有关,惟东关有外城,素有四门九关之说。城周八里三百四十九步,用砖裹堞中,城高三丈八尺,堞高七尺。门四,东曰:迎熙;西曰:蒲津;南曰:首阳;北曰:振威。四门外各建月城,惟北门月城二重。西临黄河,东、南、北凿池,各阔十丈,深一丈五尺,环六里四十五步。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蒲州城倒屋塌、河涨井溢、一片瓦砾,史称“天塌蒲州”。后道、府、县继修之。城四面缺损处修补完备,四门重楼、角楼、亦渐修讫。惟北城上玉皇阁未完工。旋以光绪四年黄河泛乱,遂中止。1946年秋黄河又涨,河床已高出城池,第二年城内居民纷纷迁出。今天的蒲州故城只留下半截城墙、鼓楼和一片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古蒲州昔日的辉煌。
蒲津渡遗址位于蒲州故城西门外,黄河东岸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里修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1991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省、地、市文物部门组成了联合考古发掘队,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清理发掘,完整出土了唐开元12年铸造的铁牛四尊、铁人四尊、铁山两座、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明代防护石堤70余米、明正德16年(1521年)记事碑一通。四尊铁牛,是至今我国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分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渡口铁牛,是中华古代文明成就的又一重大发现。蒲津渡遗址的发掘,尤其是开元铁牛、铁人等文物的出土,对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我国桥梁史、冶炼铸造工艺、黄河故道的变迁、水文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蒲州故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始建于北周,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尤以盛唐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富盛名。该楼历经隋、唐、五代、宋、金700余年后,至元初成吉思汗的金戈铁马进攻中原,毁于兵燹。1997年,鹳雀楼开始复建,2002年9月新鹳雀楼落成并开始接待游人。鹳雀楼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鹳雀楼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
普救寺位于古蒲州景区峨眉源头,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普救寺西轴线上,屹立着一座古朴典雅的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原名舍利塔,因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发生在塔下,故俗称“莺莺塔”。该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堪称中国四大回音建筑和世界奇塔。随着《西厢记》故事的广泛流传,使得这个“天下佛寺不言情,唯有永济普救寺”的佛家胜地名声大噪,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中外的游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