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国家公园 > 正文

生态治理:敢破才有立

李云才    2019-07-18 15:46:08    人民政协报

近日,笔者随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团赴青海就生态保护进行了调研。出发之前,脑海中是十多年前在青海考察时所见的景象:青海湖近岸沙化严重,狂风吹来一身沙尘,沙尘暴步步逼近湖面,近晚还阴云密布,当地陪同的工作人员一脸尴尬。然而,此次来到青海湖,“潺潺流水青草旁,步步低声绿荫重。漫天云彩掀波浪,疑似清泉落九天”的情景,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我们了解到,经过一番治理,青海实现了“自然活水”与农牧民“收入活水”的有机统一。三江源头千湖美景,就业“一户一岗”,困扰多年的人畜饮水、群众用能等困难得到了有效解决,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这些无不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保护关系到长远发展和民族振兴。面对资源时“有水快流”,面对污染时“先污染、再治理”,面对监管时“先上车,再买票”,已经是公认的不可取的发展模式。要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跳出自身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的狭隘圈子。青海是生态大省,独特的地貌造就了壮美而复杂的生态环境,其生态治理难度不亚于任何一个省份。笔者认为,其成功的经验就在于敢于“破”和“立”,并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破GDP考核,立生态保护和建设为中心。不少地方政府都在讲要淡化GDP考核,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是唯GDP是从。作为偏远省份,青海经济发展的压力不小,但自2006年至今,省里不再对三江地区考核GDP,而是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地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在保护和建设过程中,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为统领,科学地开展保护和建设,努力筑牢国家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并坚持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变牧区发展方式的切入点。

破“九龙治水”,立“一体化管理”。2017年,青海可可西里成功申遗,成为我国第51处、也是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人们认为这是大自然眷顾的结果,却并不了解政府为构建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所做的努力。按照“坚持优化整合、统一规范,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的原则,突破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的传统模式,组建了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理职责,基本解决了“九老治水”和监管执法碎片化问题。在“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引导下,对各类保护地的完整性和原真性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由于生态好了,珍稀保护动物藏羚羊由上世纪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

破“随意性”,立规划与制度先行。在规划制度方面,青海可说是填补了我国公园管理的多项空白。《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一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其中编制完成的五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公园建设的规划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公园方面的专门法规。同时,根据管理需要制定印发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科研科普、访客管理等10个管理办法,形成了“1+N”政策制度体系。

破“独角戏”,立“和谐共生”观。我们在景区亲眼目睹了当地群众在保护青海湖湟鱼时自发的热情,深深为之感染。生态保护绝不是、也不只是政府的“独角戏”,最后唱主角的还是百姓。政府广施良策,调动牧民群众的积极性,强化他们在保护生态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试点政策制定上将生态保护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创新设置并实施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使其从放牧员转变为管护员。在政策导向上与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积极引导牧民群众规范开展生产经营。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既留住了美景,又富足了生活,何乐不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副主委)

相关热词搜索:生态 治理 敢破 有立

上一篇:新安江畔好纳凉
下一篇:甘肃省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会议在兰州召开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