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特征

张立鹏    2019-10-30 00:15:33    人民周刊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国情、社情、世情发展新变化的科学判断,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纲领文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根植于中国大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最新成果,具有浓郁中国气派的政治论断和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版本”,需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溯源、价值遵循、历史方位和世界视野四个维度,科学精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特征。

一、新时代理论溯源的科学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任何思想都是时代的思想,但“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绝非是“静止在场”的教条,而是赋予鲜活时代特征的科学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绝非主观臆想之物,而有其理论体系的逻辑理路、逻辑继承和逻辑展开,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所处时代的科学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进一步确证理论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被人随意命名和“打扮”的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路演进,需用历史的视角去精准审视,从历史脉络中把握其理路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起点来源于毛泽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尤其是他主张“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点燃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火花,毛泽东同志应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行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邓小平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旗帜,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枷锁,抗拒“老路”,拒绝“邪路”,走出“新路”。邓小平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词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创性话语,邓小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初阶段,应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局势,突破了诸多理论禁区,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发展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传”到“承”的话语转换,既是理论对实践过程和结果的判定,也蕴含对实践面临的形势和条件的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区别于列宁所处的“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时代;也有别于邓小平科学论断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和拓展的时代,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坚守并赋予中国特色的时代,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范”和调整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话语“承接”的理路演进,确证了理论溯源的科学性,彰显了理论演进的厚实。

二、价值遵循的人民性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为宗旨,以人民发展为价值指向。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0余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阐述,精准把握了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美好篇章的践行者和创造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人民发展中心论”为价值遵循,既是我们事业顺利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辩证法整体性思维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得出的科学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放置于人类社会浩瀚历史的宏篇叙事中,它并不是断裂化、碎片化的呈现,而是遵循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价值性原则。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遵循,在理论坚守上“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站在人民大众的角度与基点上看待、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矛盾与现实问题,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同时,新时代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和“标杆定位”,在唯物方法论上,必须“坚持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治理,牢固树立全局意识、协同意识、政治意识、看齐意识,杜绝局部性治理和碎片化治理”带来的离心效应,从而有效凝聚力量共画“同心圆”。

整体性思维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和总体性发展目标,而面对发展的多样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发展的差异性的现实国情,要实现发展过程和目标的同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统一,需运用发展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原理去审视,这既是科学方法论又是唯物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基于人民发展为中心的价值原则,注重共享发展、协调发展逐步消除社会成员在经济权益、政治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等方面存在的不平等,逐步走向事实平等;在发展差异性、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矛盾运动中,逐步达到同一性,最终走向发展“大同”。运用好这一良方妙剂,才能引领我们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教育公平人心战、医疗卫生保障重点战、生态文明生死战、自我发展突击战、社会保障民心战和民生短板补齐战。

三、时代方位的精准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跃迁,表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相对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得已而为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则开启了另一番景象和画卷。在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我们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性和前瞻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门,并乘胜前进。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征程正是“新时期”走向“新时代”的生动写照,是生长、发展的“新时期”走向成熟的“新时代”。如果说“新时期”是以贫穷为起点,是从贫穷走向富裕的过程,那么“新时代”则是站在“新时期”历史根基的基础上,从富裕走向强大,实现真正的“富强”。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目标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最精准的“时代标识”。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的50余人的小党发展壮大至今8900余万人的大党,领导13多亿人民的强党,不仅在于改变中国、中华民族的面貌,还在于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力。“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七十四万亿元增长到九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这一历史性成就,标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迈出强劲有力的时代步伐,演奏出振聋发聩的时代音符,取得了倍数级的发展成就,堪称人间发展奇迹。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的跃迁,有其历史传承性。马克思曾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独特的历史轨迹,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处的时代方位内涵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和逻辑理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强起来的时代方位需从三个逻辑层次界厘。其一,强起来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内在的逻辑传承。我们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跃迁,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伟大探索历程,三者之间存在深厚的历史关联。站起来是“根”,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国家富强只能停留在精神虚空之中;没有前后两个30年的艰辛探索,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基础,国家强起来难以达成。其二,强起来包括国家硬实力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中国强起来不仅是物质财富总量、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的增长,更需要软实力的增长。当今中国以更加快捷的速度,日益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积极参与和介入全球治理问题的决策,既彰显了国家综合国力中的“硬实力”,也凸显出我们的“软实力”更为强劲。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家综合国力“既包括硬实力的斗争,也包括软实力的较量。”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强起来还是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改革开放40多年的辉煌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是党带领人民持续奋斗取得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我们党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始终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切实把奋斗精神贯彻到“四个伟大”进程中,从而形成了竞相奋斗、团结奋斗的生动局面。可以说,开启新时代,实现伟大的梦想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幸福都是脚踏实地奋斗出来的。

四、世界视野的高度性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哪里来”理论溯源的追问,回答了自身科学“出场”,历史方位“处在哪里”厘清了自身现实“在场”,而“到哪里去”则明晰自身完美“归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归场”,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大地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扬科学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成功道路,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条可供选择、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现代化道路。

当代世界格局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愈来愈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央和话语表述的中心。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陷入经济复苏乏力的困境,还陷入一系列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安全问题、民族问题的泥潭之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风景独好”,有力回击了“西方中心论”和“历史终结论”的悖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就是在世界大格局的宏篇叙事中讲好了中国故事,谱写了中国好声音。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至新时代,让21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篇章。站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厘清相互的逻辑关联。从“静”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是“个别与一般”亦或“部分与整体”的逻辑关系。从“动”态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形态的重新建构,是从自省走向自觉,进而走向自信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最新版本,这是“东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西方出现新的坚定的社会主义左翼,世界社会主义从挫折中走向复兴”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利用制度优势,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和羁绊,在价值性选择和科学性选择进退维谷中作出了“中国解答”和成功实证的“中国样本”,既彰显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复兴的曙光,又打上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烙印”。“中国解答”、“中国样本”、“中国元素”和“中国烙印”绝非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永不嬗变的范式和固化不变的样本,承认“马克思主义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才是当前意义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的艰难探索和改革开放近40年的实践摸索,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现代化道路。”以人民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人类解放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书写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的现实写照。这是一条明显区别于西方资本逻辑的现代化道路,是获得民众首肯、民众支持的现代化道路,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参选方案的现代化道路。同时,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深深打上了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他国绝非简单的“复制”、“嫁接”就能获得中国式成功,中国方案需同借鉴国家的具体国情、社情、民情有机对接,才能找到符合他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立足推动社会进步,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一方面秉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准则。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国家,中国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提升国际地位的成功典范,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完美典范。中国秉承真、实、亲、诚的共享发展理念,倡导正确的利义观,着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化中国梦为发展梦,化同甘共苦的发展梦为勠力同心的同心圆。另一方面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东方文明的复兴,中国的和平崛起绝不会重蹈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陷阱。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是放眼全球、胸怀世界的忠恕之道、仁义之道。中国走向世界政治舞台中央,参与全球治理的方略是建构在“善治”为导向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区别于西方国家以“西方中心论”的全球治理方案,是国际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协商共进、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建设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