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县域农商银行存贷款市场份额均居全县之首,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三农、中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以及新型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农商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县域经济环境、金融机构信贷政策、考核机制以及金融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仍然存在脱节现象,金融有效供给仍然不能满足县域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外部生态环境亟待优化。从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来看,虽然经济各项指标好于预期,但随着去产能力度的不断加大,煤炭、钢铁、建材等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生态环境还很艰难,信用风险问题还很突出。虽然政府在优化投融资环境,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信用环境的根本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以某县为例,该县积极推行“政府主导,司法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模式,积极推动落实对恶意拖欠和逃废金融债务等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受惯性因素影响,县域信用缺乏问题仍有发生。今年以来,某县法院受理的农商银行案件结案率达到了100%,但农商银行胜诉案的执结率仅为70%。
(二)农商银行自身管理存在短板。受自身条件影响,一方面,农商银行营销队伍专业性不强,很多客户经理对营销观念认识模糊,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很好地严把行业准入关,偏重于抵押物品的价值和变现,甚至出现高估,盲目投放,轻行业等投向,而忽视了第一还款来源,贷后管理也基本出现真空,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日趋明显。另一方面,农商银行相比于其他地方性商业银行,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信贷审批机制,信贷审批周期长、程序繁琐,无法满足企业“短、频、快、急”的资金需求,影响企业资金使用计划;再者,农商银行金融创新能力不足,信贷产品单一,缺乏对农户、中小微等经济主体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无法满足多元化的信贷资金需求。
(三)县域实体经济主体自身实力不够。县域实体经济先天弱势,信贷吸附力弱。县域实体经济与农村经济组织普遍存在规模小、底子薄、经营管理较差、技术水平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等特征。大部分实体经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饱和度高,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明显低于大型企业,易产生违约风险,导致信贷不良和沉淀。据对县实体企业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信贷满足率不足30%,超过七成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因资信难以达到农商银行信贷准入条件而被拒之门外,致使经济主体转向资金成本更高的贷款公司,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十分凸显。
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应主动创优环境,为农商银行、企业主体搭好平台
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要带头讲诚信,不断完善信息公开、决策公示、听证咨询、服务承诺等制度,建立公务员失信惩戒、问责制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信用评估情况作为市场准入、重大项目建设、政府补贴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引导企业“讲诚信、重质量、守合同”。另一方面要政府牵头,加强司法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积极推动落实对恶意拖欠和逃废金融债务等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并开辟金融案件快立、快审、快判、快执通道,加大金融案件的执法力度,最大限度提高金融案件的胜诉执行率,保障金融债权的实现;再者要不断完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融资奖励和差异化监管等措施,调动农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并及时发布资金供需信息,减少农商银行和企业信息搜索成本,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同时优化扶贫贴息贷款流程,支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发放扶贫贴息贷款,落实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的相关税收扶持政策。二是推动落实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可以对办理普惠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根据业务量大小给予税收优惠或税收减免,最大限度降低办事普惠金融业务经营成本。
(二)农商银行应建立完善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信贷管理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为县域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是全面提升农商银行服务县域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商银行“人缘、地缘”优势,下沉服务,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将金融服务和营销触角向乡镇以下延伸,填补金融服务“空白区”,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模式,助推新产品研发和电子渠道建设,优化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和电话银行的功能,加快推进线下业务线上化,实现线上服务和线下业务的深度融合,形成从客户接触、跟进营销、产品销售到在线业务办理的全链条经营模式。
二是建立完善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管理体系,建立阳光信贷机制。优化信贷流程、简化办贷手续,对信贷业务各流程实行模块化、标准化、流程化,实行限时办结,提高实体经济对信贷支持的获得率;改进信用评级制度,要充分考虑县域经济的客观实际,针对“三农”,中小微和民营经济特点,区别对待,细化评级授信指标、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尽力满足符合条件承贷主体的资金需求。优化融资结构。以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提高社会资金使用率为重点,丰富企业融资渠道,帮助企业办理承兑、贴现等票据融资业务,提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优化产品结构,要研发符合小微企业、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探索林权抵押、供应链金融等金融产品,进而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发展质量。
三是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同业合作,在业务营销过程中,积极与其他兄弟行社组成银团贷款,做到风险共担。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政府合作,争取政策支持,推广政银保、政银担等多方合作模式,推动有关部门建立健全补偿、代偿、贴保、贴息等相结合的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同时,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的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建立起适合三农和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和信用评级体系,深化信用户、信用村建设,积极推动落实对恶意拖欠和逃废金融债务等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开辟金融案件快立、快审、快判、快执通道,加大金融案件的执法力度,最大限度提高金融案件的胜诉执行率,保障金融债权的实现。再者,要积极建立健全的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客户准入和集中度控制管理新机制,提高信用风险识别能力加强风险管理文化的建立,为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确保农商银行在市场风浪中稳健经营、行稳致远。
(三)企业主体应主动规范自身,为获得金融支持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方面是健全内部机制,主动适应市场的形势变化要求,加强自身技术改造和服务创新,推动产品和服务层次的升级,使硬件设施达到农商银行的要求;要健全财务和管理制度,增强财务透明度,减少企业与农商银行信息不对称问题,赢得农商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要寻求效益好、信誉高的公司进行担保,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切实增强金融支持的信心,进而提高信贷获得率;再者,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维护和提高自身信誉,与农商银行打交道时要做到“讲规则、讲信誉、讲效益”,杜绝各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和恶意欠息行为,为赢得信贷支持创造有利环境。
(四)履行社会责任加强文化建设
农商银行应牢记使命担当,积极反哺社会,参与各种大型公益活动,慰问帮扶困难群体,扎实开展普及金融知识、扶贫救困一日捐,希望工程圆梦行动,金融扶贫等活动和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责任、履行担当。把企业文化建设贯穿至经营发展全过程,围绕“星级网点、旗舰店网点”创建活动,完善基层行社“五小建设”;按照网点6S管理,加快网点升级改造,强化服务监测,让文明规范的服务成为干部员工的自觉行为;建立实施科学、合理和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评制度,让员工多劳多得,全面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技术比武、文体活动、演讲比赛等活动,增添企业凝聚力,使员工更自信、单位形象更美好,将“敬业、诚信、高效、创新”的企业价值观得以淋漓体现,努力把平舆农商银行打造成员工拥有归属感的干事创业银行。
(作者系河南平舆农商行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