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池镇五坪村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五坪蚕桑专业合作社为着力点,引领带动村民大力发展蚕桑养殖,2018年蚕桑总产值突破200万元,蚕农户均收入13700元;漩涡镇朝阳村推行“党支部+企业+贫困户”模式,引进硒仙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茶叶种植,目前已建成茶园560亩,预计年产值300余万元;茨沟村推行“党支部+旅游景区+贫困户”模式,以吴家花屋为轴点,建立辐射民宿带,培育和引导村民将生活习俗与景区旅游有机融合,2018年来往游客1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余万元……
在汉阴脱贫攻坚的广袤战场上,一个个党支部既是活跃在一线、攻坚克难的“先锋军”,也是巩固成果、坚守阵地的“桥头堡”,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助力和希望。而这一切,得益于汉阴始终坚持探索“党支部+X+贫困户”扶贫模式。
2015年,面对致富途径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等现状,汉阴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红色党旗引领绿色发展”总体思路,全面深化以基层党支部为核心的扶贫工作体系,用心解好“党支部+X”这道方程式,将党的力量挺在了脱贫攻坚最前沿。
从无到有的脱贫攻坚“有效解”
2015年,一位60多岁的老党员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进入了颐品庄园公司,成为了该公司与村上连线的“红娘”。这个人,叫做刘武林。
“现在村上要发展产业,要脱贫,需要人来和企业商量具体事儿,我就来做好这个牵线的,把村上的事、企业发展的事和老百姓脱贫的事都干好!”刘武林谈到。
作为第一批“党支部+X+贫困户”的实践者,三同村党支部率先将企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融合,于2015年招商引进颐品庄园公司,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开发甜杆杆、拐枣酒的加工及生产。在实际工作中,三同村探索出“支部做引领、企业做两端、农户做中间”的方式,积极协调公司与贫困户签订56万斤甜杆、高粱的保底价收购协议,由贫困户负责生产甜杆和拐枣,实行订单种植、技术支撑、保价收购,有效帮助贫困户抵御了市场风险,同时吸收100余名贫困群众到企业务工,当年即解决了三同村长期无支柱产业的难题。
在三同村“吃第一口螃蟹”的时候,其他村也撸起袖子较着劲——漩涡镇3个村党支部依托景区旅游,带动贫困户发展农家乐、农家客栈48家,吸收贫困群众就业130余名,开启“支部+旅游景区+贫困户”的模式;铁佛寺镇双喜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首批吸收社员82家,为贫困户提供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进行 “支部+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的探索;双河口镇龙垭村党支部牵头为每户贫困户申请3万元贴息贷款,一并入股秦盛绿色养殖公司,企业向贫困户保底分红3年,贫困户同时进入企业务工,实现稳定脱贫,形成了“支部+金融+企业+贫困户”模式……在各村党支部带动下,各类围绕脱贫攻坚的“有效解”层出不穷,灵活多样的方式不仅因地制宜、对症下药,也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
那么,“党支部+X”的脱贫攻坚“方程式”,还会有其他类型的“不同解”吗?
在实践中发展的“不同解”
2018年5月,在交通村换届选举完成后第一次支部会议上,新上任交通村党支部书记,拿出了一套让人惊讶的方案:“依托新石器时代冉家坝遗址和古安阳县城旧址,逐年落实汉江河堤建设、遗址复原工程、文物收集等工作,努力把我们村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文旅亮点,促进全村群众致富增收。”
而与这套方案相对的,是当时被评定为深度贫困村,且无任何支柱产业的交通村的现状。
“较近的,我们拿出了发展经济合作社的规划,已由村支部牵头,注资成立了交通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富硒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脱贫增收;但长远的来说,要让村民在我们这多山多沟的土地上彻底实现小康,光靠种养殖产业是不够的。因此,从未来交通村整体发展考虑,我们要全力推进文化旅游项目,为村民创造更丰富的致富途径。”面对旁人的质疑,这位有着书生气的年轻村支书,耐心的解释道。
从零起步,何其困难,但对肩负带领村民发展重任的村党支部来说,是必承之重、必担之责。邹同卯的方案提出后,村党支部全体通过,正式成为交通村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于交通村而言,在“党支部+X”这道方程式中,“X”是 “产业布局”、“产略规划”;它不再是具体的“硬件”,如企业、合作社、产业,而是一种“软件”,一种思路,一种让“硬件”更为好用、并且随着发展不断升级更新的“操作系统”。
类似的,还有涧池镇马鞍桥村,这里的党支部正在牵头在荒山上种花卉,力争在水库修好蓄水的几年后,漫山遍野的花卉迎来盛开,这样山水怡然、漫山芬芳的景色就能吸引来游客,为村上发展民宿、做好文创达成先决条件;而坐落在秦岭山脉上的双河口镇斑竹园村,在“今年种花椒还是种绞股蓝”的问题上,开始采用大数据分析,让数据为产业定调,用“大数据”思维实现产业的科学发展;巴山上的笔架村身在深山,却不甘寂寞,一个小小的村子竟然也办起了门户网站,第一书记带头做微商,让“互联网+”成为撬动起村民致富增收的“杠杆”……
随着脱贫攻坚的进行,越来越多“党支部+X”的答案被扶贫一线的党支部解出,那么,这道方程式,还会有新的变化吗?
于自我演化中迭代的“新公式”
早春三月,仍然有些春寒料峭,然而在汉阴县汉阳镇磨坝村的羊肚菌大棚里,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村民一边喜滋滋的看着前不久种下的羊肚菌露出细嫩的芽尖,一边聚精会神的聆听来自五一现代农业园区、民康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民的培训。
这场五一村农业园区与磨坝村村民的“激情”碰撞,并不是偶然,而是汉阴以党支部为枢纽,大力发展“镇园产业联盟”的必然。
近年来,随着“党支部+X+贫困户”模式进一步深入,一些新的问题随之出现:农业园区想扩大生产规模,却不知道基地往哪里发展;新进企业想布局产业,却不知如何下手;贫困村和贫困户有了产品,却不知该往哪销售……当原有的“方程式”不足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的脱贫“公式”便在无数次实践和思考中应运而生。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汉阴搭建起“镇园产业联盟”扶贫信息交流平台,通过透明化县域内各农业园区、企业的发展需求,各村党支部根据自身情况自由连线,实现产业发展的精准匹配。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在“镇园产业联盟”的推动下,汉阴县已有41个农业现代园(企业)、59家农业经营主体与全县110个村达成合作,累计发展种植业基地面积10.2万亩,带动贫困户3501户1.12万人实现增收。
除了“镇园产业联盟”,涧池镇的“四联工作法”也格外引人注目。涧池镇虽说位于月河川道,交通发达,区位良好,但川、山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合作社、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缺乏规模、包装、宣传,线上线下销路不畅。针对这些问题,该镇坚持“党建引领、协作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在全镇探索推行了“支部联创、产业联建、就业联盟、产品联销”的“四联”精准扶贫模式,按照“近联远、大带小、强帮弱”的原则,为贫困村发展、贫困户增收搭建起产、供、销一体化的精准扶贫产业发展链条。以党支部为统筹的“四联工作法”,无疑也是和“镇园产业联盟”一样,是在“党支部+X+贫困户”的探索与实践中,在与时俱进的革新中,孕育出来的适合当下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新经验、新方法。
潮起正当时,风劲好扬帆。无论是从无到有的脱贫攻坚“有效解”,还是在实践中发展出的“不同解”,亦或随着时代的脉动而不断自我迭代的“新公式”,都是汉阴对于“党支部+X+贫困户”一以贯之的丰富实践。在这道“方程式”的解答中,不仅越来越多的村民致富增收,脱离了贫困,党支部也得到了充分的锤炼,他们以其取得的丰硕成果,受到村民信赖,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绘制出一幅在红色党旗下,美丽、富裕的汉阴新画卷。
(作者单位:中共汉阴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