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籍数量约为5000万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善本,目前已完成260余万部古籍普查,每个古籍都有一个‘身份证’,80%以上的普查登记任务已经完成。”8月28日,在文化和旅游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一级巡视员陈彬斌表示。
截至记者发稿前,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已发布3.2万部古籍,超过三分之二的善本古籍实现了在线阅览,带动了全国超过6万部古籍实现数字化,体量相当于8部《四库全书》。
近年以来,国家图书馆在古籍普查、古籍保护、古籍利用、古籍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古籍保护方面,古籍分级保护制度逐步完善,国务院公布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2274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80家,带动超过2000万册件古籍得到妥善保护。全国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带动全国各级各类古籍存藏机构的专业古籍修复室,实施了“天禄琳琅”“山西省国家珍贵古籍修复项目”等一批修复项目,超过330万叶珍贵古籍经抢救性修复得以保护。
在古籍利用方面,整理出版和数字化成果丰硕。《中华医藏》《中华续道藏》《中华再造善本》等项目取得重要成果。
在人才培养方面,共举办古籍普查、编目、修复等各类培训班212期,来自1900余家单位共10000余人次古籍从业人员得到专业培训。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樱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将于9月7日正式开展,汇集了全国20多个省近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300多种珍贵典籍文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内外典籍展览中数量、规模、等级最高的一次。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