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上的游船 摄影:记者叶传增
驾车从澄江县一路向南出发,不到30分钟便抵达抚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极目远眺,眼前的湖面烟波浩渺,两岸青山环绕。阳光洒在晶莹剔透的水面上,泛着点点金光,让人不由想起苏轼赞美西湖的名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但抚仙湖与西湖大有不同。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县境内的抚仙湖是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和珠江源头第一大湖,206亿立方米的蓄水量相当于15个滇池、7个洱海。
更难得的是,它是目前地球上同一纬度唯一保持Ⅰ类水质的湖泊,蓄水量占国控重点湖泊Ⅰ类水的91.4%,相当于为全国13亿人每人储备了15.8吨优质淡水,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云南省委书记陈豪亲自挂帅抚仙湖河长,提出“要让抚仙湖Ⅰ类水质世代留存下去”。
如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抚仙湖这颗高原明珠?作为抚仙湖的直接管理地,澄江县交出了一份“山湖同保、水湖共治、产湖俱兴、城湖相融、人湖和谐”的答卷。
远眺抚仙湖 摄影:记者叶传增
控入口
条条河道有人管 生态调蓄树屏障
澄江县河湖密集,抚仙湖流域面积674.69平方公里,共有大小入湖河流103条,其中长流水河道22条。为确保每条入湖河道都有“主人”,抚仙湖径流区内建立了省、市、县、镇、村5级河长责任体系,实现流域内河长制全覆盖。
澄江县水利局副局长张伟介绍,近年来,在信息化技术的助推下,抚仙湖河长制的管理愈加规范。通过引入“钉钉河长通APP”,掌上“治水”大大提高了巡河治河的效率,也为群众参与治河提供了平台。老百姓只要定位、上传“随手拍”照片,所反映的问题5个工作日就可得到解决。
“目前,调度中心共连接20个视频监控点,对主要入湖河流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入湖口的水颜色不正常、水面有漂浮物或是人为污染湖水的行为,调度中心第一时间把情况反馈给相关河道负责人。”张伟表示,未来将继续增设监控摄像头,加强对入湖水质的监测。
澄江县县城位于抚仙湖北岸,这里人口集中,103条入湖河流光北岸就占到近一半。为此,澄江县在北岸建立了一条总长7.8公里,总调蓄库容量为45.3万立方米,集“截”“储”“调”“回”“净”于一体的生态调蓄带。
澄江县水利局局长张毅介绍,“截”即截断北岸片区的各类污水,拦截随河道漂流入湖的垃圾;“储”即储存低污染水、初期雨水,防止污水直接入湖;“调”即统一调配平衡山冲河、抚澄河、东大河等河流水资源,有效调节补充到环湖路以下各块湿地;“回”即低污染水回用灌溉,低污染水回中水厂处理回用;“净”即净化功能,通过沉淀、多塘系统、各类水生植物,使得污染物在循环运动中被吸收、降解、净化。
“北岸调蓄带投入使用后,每年将减少约514万立方米污水入湖。直接入湖的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污染负荷分别缩减7.84吨/年、94.58吨/年、158.78吨/年、14.04吨/年。”
张毅告诉记者,调蓄带建设与健康步道同步进行,全部用生态混凝土施工,具有渗水、滤水功能,种植了草、地被和灌木,与北岸湿地连为一片。如今的生态调蓄带内,芦苇在风中摇曳,睡莲在水中盛开,俨然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新场所。
抚仙湖北岸生态调蓄带 摄影:官乔明
腾空间
退人退田退企业 造林截污还生态
22家中央和省市县属企事业单位、16户私营企业已经全部退出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完成抚仙湖径流区1544家餐饮住宿专项整治,关停153户;实施耕地休耕轮作,累计流转土地8.6万亩;关闭搬迁规模畜禽养殖1090户138万头(只),退出水产养殖1275亩……
亮眼的成绩单来自玉溪市持续开展的“保卫抚仙湖雷霆行动”。自2017年12月起,雷霆行动已经完成三个阶段158项问题整改,正在推进第四阶段17项问题整改。
与此同时,抚仙湖环湖三个“一次性”工程也在加快推进。三个“一次性”即抚仙湖环湖“一次性”生态移民搬迁、森林抚仙湖“一次性”建设、环湖截污治污“一次性”到位。
2018年11月,根据《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玉溪市对抚仙湖一级保护区内的未搬迁群众实施“一次性”整体搬迁,共涉及3万余人。澄江县在完成8274人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的基础上,于2019年初启动余下9个片区2.2万余人的生态移民搬迁工作,项目投资约110亿元。
据了解,澄江县已经完成了9个安置地块的选址,争取建设用地指标7600亩。民意调查支持率99.67%,《搬迁补偿方案》经多层次、宽领域广泛征求意见后基本完善。
森林抚仙湖“一次性”建设项目工程总面积15.17万亩。项目建成后,抚仙湖径流区森林覆盖率由43.78%提高到58.91%以上(不含水域面积),林木绿化率由54.17%提高到88.36%以上,将有效改善水土流失现状,进一步削减面源污染,提高抚仙湖径流区森林覆盖率和生态承载力。
环湖截污治污“一次性”到位涉及抚仙湖流域6个镇(街道)、45个村(社区)、418个村(居)民小组。全流域统筹考虑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问题,杜绝向抚仙湖取水,提升污水、垃圾处理率,努力实现清污分流、截污治污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目前,县城区68个网格截污治污工程正稳步推进,12月底前基本实现村落截污全覆盖。
“实施三个‘一次性’工程,是澄江推进以抚仙湖保护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治本之策,是确保澄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澄江县委书记孙金会说。
小湾村民宿一角 摄影:刘普礼
调结构
生态农业+民宿旅游 百姓走上绿色致富路
“抚仙湖径流区全年化肥施用量达2.7万吨,农药施用量达254.66吨,农业面源污染占入湖污染负荷总量的70%!”在澄江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锦红看来,确保抚仙湖长期保持I类水质,实行休耕轮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从2017年底开始至2018年6月,抚仙湖径流区内的8.6万亩耕种土地全部流转,规模化种植荷藕、蓝莓、景观苗木等低污染作物。部分耕地还进行了实施生态修复或休耕的措施。
刘锦红算了一笔生态账:调整产业结构以后,每年可削减纯氮4500吨、减少78.9%,纯磷700吨、减少63.63%。加上与生态调蓄带等治理工程相配合,农业面源污染基本杜绝。
但对于大规模流转土地,一些老百姓心里犯了嘀咕。
“农民没有地,咋生活?”听说政府要流转自己家的两亩土地,用来规模化种植荷藕,右所镇马房村村民张绍云急了眼。
在抚仙湖畔生活了56年,张绍云对这片湖水充满感情。“咱不是不支持政府保护环境,但地不让种了,收入哪来?”张绍云的想法也是大多数失地农民的担忧。
鼓励农户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入农业龙头企业促进流转土地农户向产业工人转型……随着一系列增收措施的出台,失地农民有了“定心丸”。
如今,张绍云在一家名为悦莲庄园的休闲旅游生态庄园工作。平时,他主要负责荷塘的田间管理,到了采莲季还可以多挣一份计件工资。“既学到了技术,每个月还有3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土地流转每亩每年3600元的收入,比之前种韭菜挣得多得多。”张绍云的喜悦溢于言表。据庄园副总经理王静介绍,像张绍云这样在庄园务工的当地村民共有130多人。
抚仙湖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优美的自然风光引得游客纷至沓来:2018年澄江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41.7万人次,增长18.7%;实现旅游总收入101.9亿元,增长31%。
民宿旅游产业应运而生。
简约的地中海风格,典雅的摩洛哥式建筑……位于湖东岸的小湾村搭乘民宿经济的东风,从一个小渔村摇身一变,成为游客的旅行“打卡”圣地。
蓝天下的抚仙湖 摄影:宋子明
据悉,澄江县采用“政府+社会投资+村民自主”的经营模式,在小湾村整体打造精品民宿,一次改造85幢房屋打造小湾特色民宿示范村。其中社会资本投资23幢,外来经营22幢,村民自主经营40幢。
小湾特色民俗示范村项目规划面积315.56亩,涉及群众766人,愿意自己经营的村民,村里协助村民贷款,并免费开展运营技能培训。不愿意经营的村民,村里将以租用的形式统一交给企业打造管理。出租房子的村民每年每平方米可以收取租金180元,每栋房子按照300至400平方米计算,每栋房子年收入6万元左右。
火起来的民宿旅游还制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有三分之一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人均收入1.2万元。
“抚仙湖好,澄江就好,老百姓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行走在抚仙湖两岸,很多干部群众向记者道出了他们的心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这座滇中小城得到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