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智能物流激活“最后一公里”

吴 迪    2019-09-09 16:27:05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京东的“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仓库内,地狼机器人正在忙着“拣货”。
  董力铭摄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2019 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科技部公布了最新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包括以智能供应链为代表的京东、以基础软硬件为代表的华为、以智能家居领域为代表的小米等。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再次迎来政策“红利期”。

机器人2小时搞定员工1天工作量

在深圳福田区,黄女士来到小区里的快递柜前取快递,这次她不是在屏幕上输入取件码,而是看了看屏幕上方的摄像头,快递柜就自动识别并打开了柜门。黄女士说:“这个刷脸程序,我认为还是非常方便的。如果人们忘记带手机,就可以利用这个系统来进行刷脸,可以及时取到快递。”

近年来,数据在物流行业的价值正在变得越来越大,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物流运输效率早已不是新闻。在新零售时代,“线上线下一盘货,服务产品一体化”将长期、全面地影响物流业发展。未来依托共享IT(信息技术)平台,每一个人、每一辆车、每一个闲置的仓储库房,都有可能成为物流的共享环节,物流资源将像云计算一样,按需付费,碎片化的运力、仓储资源都有可能会参与到社会化物流环节中。

曾经,10个员工,每天工作8小时,能搬10000-15000件整箱商品。现在,无人仓的机器人,2个小时就可完成普通员工一天的工作量。这是新一代无人仓诠释的科技力量。以京东的“亚洲一号”为例,“亚洲一号”通过在商品的立体化存储、拣选、包装、输送、分拣等环节大规模应用自动化设备、机器人、智能管理系统,来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

无人机送货不再只是作为噱头的故事,而成为真实发生的行业变化,它们为物流行业注入了新力量。中国邮政、顺丰、京东等公司已经用上无人机技术,并不断研发新产品。

消费者享受好服务好体验

行业专家认为,此次建设智能供应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从上游看,可以提升产业资源配置能力、协同能力及服务支撑能力,帮助传统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从消费端看,意味着消费者可以便捷享受到“好产品”“好价格”“好服务”“好体验”甚至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全方位满足现代消费者的所有需求。

在其他行业里,一般认为市场的竞争者越多,对消费者越有利。但特定的物流场景采用集中托运具有实质性好处。根据一项估计,欧盟物流业效率每提高10%到30%,就会为欧洲物流业节约1000亿-3000亿欧元成本。

目前很多物流公司也在尝试探索采用智能化合作模式进行运营,许多快递公司都和国家邮政公司以及一些小型本地快递公司在最后一公里的配送上建立合作关系。

华创证券交通运输行业首席分析师吴一凡分析:“我们观察重点工作中,包括启动第一批15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这会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枢纽作为抓手,聚集物流资源,提供高效服务,从而降低成本,提升区域企业的竞争力,也可以促进制造业集群化的发展。”

电商物流重点聚焦“人机CP”

在任何物流模式下,劳动力永远是关键因素,目前,从仓储到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所有的物流环节都可以实现自动化。智能物流的投入和建设逐渐改变着未来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结构,也为物流人的转型、成长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自2016年初至今,京东物流通过云梯计划培养物流精英。云梯计划因其极高的人才筛选门槛、魔鬼式的训练方式等特点,被称为“物流界MBA(工商管理硕士)”。

每一次新技术的诞生都会让人机关系进入一种新的平衡状态,人工智能时代也是这样。让机器人配合员工工作,不仅仅是体力、脑力上的增加,而是协助人类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决问题。2019年,新的“人机CP(couple,配对)”还将继续增加,关注核心科技,更关注和从业人员的搭配工作,各大电商物流企业仍然会进行重点聚焦。

在过去两年里,各种黑科技以最快的速度融入中国物流,但物流的本质从未改变,对消费者不断变换的需求和供应链效率的追逐依旧是每家物流企业把握的核心。科技带来的改变将不再局限于某个行业的某个场景,而是供应链整个链条的方方面面。

 

相关热词搜索:智能 物流 最后 一公里

上一篇:证监会严格审核并购重组 杜绝讲故事企业上市吸金
下一篇:前8月中国外贸增长3.6%延续稳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