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经济模式、激活的市场活力、改变的消费理念、提供的生活便利等,都在不断补位和丰富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未来,“夜经济”在文化、旅游等更多业态中还会有更大发展空间,将会增加更多就业岗位,提振经济发展动力。
普通一夜,中国“无眠”——据8月6日新华社报道,夜晚,北京前门天乐园戏楼满座;西安大雁塔广场前的游客正举着手机直播夜景;成都玉林路小酒馆前,一曲《成都》让游客排队体验着“思念的愁”;凌晨,兰州大众巷马子禄牛肉面总店,新一天的第一碗牛肉面即将出锅……
“夜经济”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在促进消费、服务百姓的同时,不少城市把“夜经济”作为城市气质的“代言”。从早期的夜市地摊,“夜经济”正逐步催生城市的多元消费市场,涵盖了餐饮、游玩、文体娱乐、展会等方方面面,不仅线上线下融合,不同业态之间的混搭也成为亮点。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夜经济”成为消费领域的一个新增长点。不仅如此,“夜经济”正在成为衡量城市生活质量、消费水平、开放度、活跃度、投资软环境及经济与文化发展活力的重要指标。北京、上海等地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这是增强城市经济活力、丰富民众生活的大趋势,也是必然要求——“中国是全世界最繁忙的经济体,需要有与之配套的夜生活。”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作为各地着力打造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夜经济”还很年轻,发展过程中难免面临“成长的烦恼”。
比如发展模式单一,有的地方将“日经济”简单地延伸和复制到夜间,这恐怕对大多数消费者难以形成吸引力;再如经济业态单一,有的地方仅仅是鼓励开设大排档,延长商场营业时间,认为吃吃喝喝的夜间餐饮、买买买的夜间购物就是“夜经济”,经营同质化、扎堆现象严重;此外,交通接驳是否便利、夜间出行安全是否有保障、地方特色是否突出、停车位是否充足等,均是目前困扰“夜经济”发展的问题。
如何瞄准百姓需求,让城市服务功能更加丰富和多元,让经济释放更多活力,显然不仅是一道经济命题,更是一道治理考题。为此,不少地方已开始探索和实践,有的地方开始尝试地铁部分线路延时运营,加强夜间垃圾收运管理和警力部署,建立相应的应急事件处理机制等。
发展“夜经济”需要“一盘棋”思维和科学的治理理念。要让企业有动力参与“夜经济”,就离不开税收扶持、用工扶持、经营场所扶持等,比如上海黄浦江夜游十分火爆,企业一直想发展水岸联动、日夜对接的游船经济,但涉及商务、文旅、交通、环境、市场监管等诸多管理部门,难度较大。要让营商环境更优越,就要政府和市场合力,深化“放管服”,升级城市治理能力。要让发展可持续,就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诸如在城市中心、居民聚集区“空降”夜市一条街等消费场所,带来交通堵塞、噪声污染等扰民问题。
红火的夜生活是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百姓生活质量提升的景象,而“夜经济”则是消费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和必然结果。“夜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经济模式、激活的市场活力、改变的消费理念、提供的生活便利等,都在不断补位和丰富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未来,“夜经济”在文化、旅游等更多业态中还会有更大发展空间,将会增加更多就业岗位,提振经济发展动力。
让“夜经济”为城市延伸更多服务功能,这张考卷才刚刚铺开——深夜逛完商场的人能顺利地坐车回家,下夜班的员工能轻松地点上一碗面,或许这些才是“夜经济”的温情的样子。(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