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财经参考 > 正文

央地密集谋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郭倩 班娟娟    2019-05-07 17:02:29    经济参考报

多部门支持政策加快出台 地方积极酝酿实施细则

央地密集谋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重大技术改造将迎大手笔投资,40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加速崛起

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获得的支持力度正在不断加大。《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今年将制定实施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方案。目前多个部门正密集出台政策,地方版实施细则也在酝酿中。重大技术改造以及培育高端制造业或迎来高达万亿的大手笔投资,40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有望加速崛起。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首次提出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引导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新兴产业。多部门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密集落实支持政策。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明确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扩至全部制造业,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信部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重大工程。

此外,记者了解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地方版方案也在紧锣密鼓酝酿中。广东省酝酿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计划在全省探索建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围绕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汽车、智能家电、机器人等领域,谋划制定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方案和专项行动计划。湖北省将围绕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制定年度行动计划。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6.9%,比全部工业投资快12.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主攻方向,多地瞄准重大技术改造和培育高端制造业,还在谋划万亿元大手笔投资。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以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作为切入点,将带动全社会投资,有利于稳增长,同时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各环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有利于促转型。加大高端制造业投资,有助于通过产业升级,带动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纺织、钢铁、有色、石化、汽车等传统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的延伸。

在培育高端制造业方面,不少地方还计划设立专项资金,培育高端制造装备产业集群。例如福建省将实施千亿集群培育计划,在机械装备领域重点实施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济南市每年安排5亿元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培育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产业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也将加速崛起。据悉,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40家左右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截至今年一季度,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达10家,今年将在关键领域新布局建设若干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下一步将加大对创新中心支持,改革创新中心的财政支持方式,加强对已建设创新中心的考核评估,实施动态管理;聚焦战略关键领域,推进省级中心升级。

重庆市日前发布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细则,力争创建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将连续3年分别给予2000万元的研发补助支持;湖北省也将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包括先进存储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智能汽车产业创新中心等。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包括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吕铁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科技与标准所所长何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未来制造业创新中心还要坚持市场为导向,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和成果转移扩散,辐射带动全行业创新能力提升。

不过,何颖也指出,各地方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定位,通过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发挥创新服务平台功能等,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动力支持。

在林致远看来,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要协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的角色应主要定位在打造制度基础设施和矫正市场失灵等领域,技术的革新和产业的升级应主要交由市场来完成。(记者 郭倩 班娟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政府投资行政法规出台!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
下一篇:首季"开门红",文化产业更实在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热点话题

热门视频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

“以租代采”缘何吸引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