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未来企业进化新路径”主题论坛在在北京大学举行。中信出版集团 供图
今天的世界,跨界互联、平台共创在不断发生,新的商业生态系统也在持续构建。究其本质,“共生”正在成为变化发展的大方向。
4月18日,由中信集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未来企业进化新路径”主题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蒲坚,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等出席活动并演讲,共探变革时代的“共生”之道。 ?
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发言。中信出版集团 供图
陈春花:开放边界,共同成长是未来领先企业的核心特征
过去6年间,陈春花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走访众多企业,基于对中国商业实践的长期观察与思考,陈春花在其新作《共生:未来企业组织进化新路径》中倡导建设“共生型组织”。
陈春花表示,在个体价值崛起,组织边界模糊的今天,连接比拥有更重要,协同比分享更有价值。开放边界、共生成长是领先企业的核心特征。面向未来,“共生”将成为企业组织的进化路径。
她认为,从组织维度看,互联网时代至少有有三个显著的变化:深度关联而又表面无序的市场;没有注定成功的金科玉律,核心竞争力无法形成壁垒;无法预知的新挑战。当面对这三个根本性的问题,就势必需要一个新的组织形态来回答。基于此,陈春花提出了“共生型组织”的概念。
面对这些新挑战,企业需要从认知上做出调整,包括互为主体性、整体多利性、柔韧灵活性等。在具体的执行上,要打破员工的边界和顾客的边界,寻求不可被替代的优势等,这样才能在 “共生”体系当中生存和发展。
蒲坚:共享知识的程度决定企业发展的边界
蒲坚从人性的角度对共生做了阐释,指出人的本性具有三个基本的特质:物质性、社会性和知识性。物质性指人的基本物质需求,社会性是人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表现,知识性是把握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物质性和社会性都是排他或相互占有的关系,只有知识性可以共享,是我们未来赢得“共生”发展的重要资源。
他认为,组织在多大程度上共享知识,决定了这个组织发展的边界。“企业应时刻考虑把存量的知识协同起来,以发现增量知识。增量知识就是隐性的价值联系,拥有增量知识,企业就能实现创新和引领。存量知识已经不是力量,把存量知识协同起来才能成为力量。“
“共生的本质就是共生是在对立双方的中间领域创生新的‘圣域’,知识的圣域,从而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的过程。升维人的认知,共享知识财富,是建立共生、共有、共享社会的根据。”?
活动现场。中信出版集团 供图
向内求得共生力量,向外获得共生价值
在实践层面,来自中信建设和中信信托的管理层代表分别介绍了中信建设如何实现多方共赢的海外共生发展之路,以及中信信托如何通过“举手制”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和共享发展成果。
中信建设在海外开展工程承包的多年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具有整体多利性的“联合舰队模式”。公司副总经理朴波介绍,中信建设在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上建立了有29家合作单位、近1万8千名员工组成的联合舰队,带动了中国近200家勘察、设计、施工、物流企业、物资材料和机械设备供应商“走出去”。阿尔及利亚高速公路项目带动了几百家的企业走出去,带动劳务出口1.2万人。”
他将中信建设的共生实践总结为四个维度,即“4P理论”。“第一,繁荣(prosperity)。顾客至上,与顾客共创新可能,契合了边界开放的商业理念;第二,伙伴(partnership)。打破边界,共同发展,打造命运共同体模式,这个也是我们在经济领域竞合的实践。第三,人文(people)。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多元文化相互理解,才能催生共生的愿望。最后一个是环境(planet),致力于与环境和谐共生。”
如果说中信建设践行的是与外部的共生,那么中信信托的“举手制”则是对在企业内部探索的共生实践。中信信托副董事长薄伟康分享道:“中信信托在公司内部推行了‘举手制’,即有能力有热情的青年员工可以主动向公司‘举手’,申请成立新的业务团队;公司则为举手人提供发展平台,并设定一定期限的考核期进行检验,成绩优异可被确立为正式部门,实现事业突破。‘举手制’的形式使得我们优秀团队可以像细胞一样分裂,保证优秀团队的再生。”
由“伯乐相马”到“阳光赛马”,“举手制”打破了年龄和资历等客观条件的束缚,鼓励有抱负、有能力的员工“毛遂自荐”,为青年员工施展个人才能提供了绿色通道,激发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实现了知识性共享。“举手制”下崭露头角的青年员工已成为公司业绩的主要创造者,12人成长为部门负责人,有的还进入了管理层。
未来已来,在这个不确定性的时代,向内求得共生力量,向外获得共生价值,开放边界,协同连接,才是未来企业组织进化的必要路径,也是未来领先企业的重要特征。
此次活动由《财经》杂志执行主编何刚主持,中信商学院、北大国发院朗润学堂、知室、网易新闻等多个平台进行了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