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经济 > 正文

海归硕士“弹棉花” 年销200多万元

李卓雅    2019-12-18 20:28:57    北京青年报

海归硕士“弹棉花” 年销200多万元

将母亲的手艺品牌化运作 想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传统手工艺

 

 

“霜前冷,雪后寒,进入十月把花弹”。弹棉花是门老手艺,很多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进入新千年这个老手艺开始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来自苏州的海归金融硕士蒋晓栋,在回国后选择了帮“弹棉花”16年的母亲黄翠萍把这项渐渐式微的手艺发扬和传承下去。如今,黄翠萍的“弹棉花”手艺已经被蒋晓栋变成了一项年销售额200多万元的生意。

 

海归硕士两个相去甚远的身份

“我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大家重新用现代的眼光看待‘弹棉花’这种传统工艺。”来自江苏张家港的蒋晓栋今年33岁,在旁人的眼中他有两个相去甚远的身份,一个是光伏企业的出口贸易业务负责人,另一个则是“弹棉花”工艺的推广者。

12月13日,在苏州市的一个手工艺品创新创业大赛上,来自张家港的黄翠萍和蒋晓栋母子带来的手工艺品,在一众苏绣、核雕、漆艺、苏扇中显得格外淳朴。他们带来的是一把宛如长弓的木质器具,但这把“弓”却并不是用来“骑射”的,而是一把弹棉花的弹弦。

自小深受母亲的影响,蒋晓栋对手工棉被有着很深的情感,年少时去美国读书,他的行李里也一定要有母亲弹的棉被。2012年,蒋晓栋在美国拿到了金融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发展,在负责一家光伏企业出口贸易业务的同时,也担当起了母亲“弹棉花”事业的“发言人”。“我母亲私下是一个很开朗的人,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很多向其他人宣传和讲解‘弹棉花’工艺传承的工作就由我来替她完成,久而久之我也变成了‘弹棉花’的内行。”

2018年年底,蒋晓栋决定正式对祖传的弹棉絮技艺进行推广。在他的帮助下母亲注册了“有暖制被所”品牌,蒋晓栋也开始对自家弹的棉被品牌化运作。“今年一年我们的销售额有200多万元,明年预计要达到300万元。”

 

敲弹一床棉被需3小时7000下

15日,黄翠萍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弹棉花”是蒋家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130 年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自己的手艺是跟丈夫的姐姐学习的,“目前公认的传统弹棉花4个步骤包括敲弹、牵纱、打磨、缝制,全部都是手工完成的。”

黄翠萍介绍,其中敲弹工艺是整个手工棉被的灵魂,也是“弹棉花”的“弹”字所在。利用弹弦的震动使棉花纤维打开,形成丰富的蓄热空间。再将整床棉花作为整体进行细致的敲弹。使得手工棉被有着独特的蓬松性和柔软性。“整个过程要敲弹7000多下,背面会被3000多根牵纱的纱线固定,最终经过打磨和缝制,历经3个小时才能完成一条被子的制作。”

“我现在虽然知道手工弹棉花的所有技术细节,但是我并不会弹棉花,因为一个熟练的弹棉花手艺人,需要花两年的时间来学习才能完全掌握技术。”蒋晓栋说,这种漫长的学习和练习时间也是“弹棉花”手艺传承越来越难的原因。“现在我母亲的工作室里能熟练弹棉花的手艺人不过六七位,我目前计划找一些年轻人来学习。”今年,为了更好地传承手工弹棉花手艺,蒋晓栋还为手工弹棉技术申报了苏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翠萍也开设了“手工弹棉技艺展示馆”,有空就给学校的孩子们做知识讲座。

 

想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传统手艺

“我每次在展示和推广‘弹棉花’工艺的时候,都能感受旁人眼中的疑惑,好像在说,‘弹棉花’也能叫手工艺吗?”蒋晓栋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样的眼神他再熟悉不过了。从2003年黄翠萍开始投身这项技术的传承时起,蒋晓栋便经常看到周围的人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母亲。“‘弹棉花’在很多人眼里已经过时了,代表的是曾经落后的生活,所以他们不能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艺传承。”

在蒋晓栋看来,“弹棉花”像刺绣、竹编、漆器一样都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代表,元代王祯《农书·农器·纩絮门》中就有对“弹棉花”的记载,历史十分悠久。“但是‘弹棉花’作为一项手工艺在推广上天生‘吃亏’,因为棉被是很私密的东西,日常还被套在被套里无法展示,再加上八九十年代大家对‘老棉絮’的刻板印象,在羽绒被、蚕丝被盛行的当下推广起来真的不太容易。”

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了解“弹棉花”工艺,蒋晓栋开始了新的探索。他一方面利用自己对摄影和设计的爱好,用现代的手绘和平面设计改善“弹棉花”和“手工面被”的形象;一方面开始与民宿、自媒体、短视频等贴合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渠道合作。未来蒋晓栋还计划对“弹棉花”过程进行24小时的网络直播,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温暖”的手工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公开市场操作担纲 流动性投放大幕料开启
下一篇:《庆余年》超前点播惹众怒 视频网站为何“吃相”难看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