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彭常安先生“美丽中国·诗意山川”风景油画展在京举行。流连驻足于86幅风景油画,沉浸在彭常安先生构建的光影世界里,渐渐远离了现代都市的浮躁喧嚣,心底里自然而然流淌出陶渊明的诗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无论是《父亲的果园》《静静的滋溪河》《水暖十里黄花》,还是《家乡的早晨》《栖贤的秋天》《回家》......秀美山川、家乡田园始终是彭常安先生创作的主流题材,在他用色彩、光影、线条营造的图景里,始终有真挚的情感蕴蓄其中,总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和家国情怀。
《父亲的果园》
在一次次的遇见,一次次的感动过后,让人深深感受到彭常安先生的油画作品闪烁着求真、向善、尚美的思想光芒和艺术特质。
彭常安先生的作品是求真的。彭常安先生深谙西方油画艺术规律要义,同时根植中华文化土壤中,始终坚守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创作出了兼具西方表现形式与中国文化灵魂的油画作品,不断在光影与色彩的无穷变幻中,探寻中西合璧的油画艺术规律,趟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东方神韵的油画创作道路,找到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的艺术载体。
彭常安先生的作品是向善的。文艺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上善若水,好作品一定是润物无声、教人向上向善的。透过《我们都在努力》《家珍河》《离土》《红色之路》《草原边的两棵树》等作品,让人深刻意识到好作品也一定是与好人品交相辉映的,彭常安先生正是在风景油画艺术实践中,不经意间将自身的真人真心真性情投射到了好山好水好风景中,将“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和对社会民生的敏锐洞察融入到画作中,使得观者每每驻足他的作品面前,常常感觉有一种朴实浑厚、高洁向善的本真力量在向内心渗透,让人获得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一种返璞归真的真实,一种冲破迷茫的希望,一种奋斗前行的力量。这让人深切体悟到,真正的艺术家,他的根深扎于辽阔大地,他的心系于天下苍生,他们为天地立心,他们为生民立命。
彭常安先生的作品是尚美的。绿水青山、故乡田园是彭常安先生画作的绝对主流,自然田园既是我们的肉身来处,也是我们的精神归途,对自然的敬畏流连和对家乡的眷恋感恩,使得一草一木、一花一树、一溪一湖......春夏秋冬、昼夜晨昏、天光云影......都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和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他通过明快的色彩、强烈的明暗、朴拙的构图、深邃的立意,透过或者朴实无华、或者恣意潇洒、或者温婉润泽的笔触,深情描绘诗意山川,讴歌美丽中国,使得一幅幅作品在画布上铺陈出强烈的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思想之美以及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和谐之美。
《家珍河》
长久以来,一直在思索,当不少画家都纷纷转向现代都市题材,开始标新立异的时候,彭常安先生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执着于青山绿水的“乡土绘画”?现在似乎渐渐找到了答案——他,是在用自己的丹青妙笔,营造一方宁静的心灵净土,为那些囚禁于钢筋水泥城堡中的现代人找到灵魂的诗意栖居地。
《花怡人》
大地山川、花鸟虫鱼,大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一种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人生之所以有缺损,全在于人有着过多外在的追求。外在的追求,必然带来得之惊、失之忧,从根本上破坏了生命的和谐,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而彭常安先生的很多田园诗般的油画作品,暗合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属于水,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水流深而恬静。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山峰、溪流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彭常安先生常说自己很感谢这个时代,其实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也要感谢彭常安先生和他的作品。彭常安先生的作品,能让人在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艺术与思想的交融中,对自然、社会、人自身产生进一步的反躬自省,唤醒人心中的良知、理性、感恩,在消沉中奋起,在困顿中重生,在绝望中看到希望。正如袁枚诗中所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彭常安先生始终坚持借由自己的艺术作品,鼓舞激励人们,要象他画笔下的小草、大树一样迎着阳光努力生长,不断去追求践行真、善、美的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