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新中国古籍整理事业的杰出领导者

——纪念郑振铎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付冰冰    2018-12-21 17:02:05    人民周刊网

12月19日上午, 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高文有典 美行如圭——郑振铎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八展厅正式开展。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饶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郑振铎先生之孙郑源,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振铎研究专家陈福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主任解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郑振铎先生孙女郑婕及其他家属代表,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致忠,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等8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魏大威主持。

郑振铎与国家图书馆渊源深厚,他一生都在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传承等方面呕心沥血。

上世纪五十年代,郑振铎极力促成国家对陈清华藏书的收购,免其流入海外,同时积极争取海外流散《永乐大典》《刘知远诸宫调》等珍贵古籍回归祖国,入藏国家图书馆。

今日国家图书馆拥有宏富的善本馆藏,与郑振铎先生所做的贡献密不可分。

本次纪念展览分为“力挽狂澜铸书魂”“保护征献张书韵”“嘉惠学林振书香”“化私为公续书脉”四个单元,通过郑振铎先生的手稿、藏书印章、珍藏的古籍善本、党和国家授予的“烈士”证书,原文化部褒奖其捐书之功的“褒奖状”等在内的70余件展品,形象生动地展示这位文化巨匠爱书、护书、献书而殚精竭虑、亲力躬行的壮阔一生。

 

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饶权致辞

 

古籍遗珍守护者

郑振铎,1898年生于浙江温州,祖籍福建长乐,笔名西谛。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和藏书家,是新中国文化和文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抗战期间,郑振铎在上海倾囊收购流散古籍,并联合张元济等知名学者在上海组织“文献保存同志会”,抢购如张氏适园、刘氏嘉业堂等私藏珍本,避免民族瑰宝流失损毁,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存保护居功至伟。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铎出任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务,凡有接收捐献或收购到的重要善本,都优先转给国家图书馆收藏。在他亲自主持和参与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提出文物保护的思想,为今天形成“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和古籍保护工作方针奠定了重要基础。

郑振铎先生去世后,其家属秉承遗志,将其生平藏书全部捐赠给国家图书馆,为国家图书馆善本馆藏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从“西谛藏书”中探寻珍稀古籍面貌

同日,《国家图书馆西谛藏书善本图录》首发式及出版座谈会举行,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汪东波向与会嘉宾及读者介绍道,郑振铎个人藏书主要是致用于学术研究,因此与他研究领域相关的珍稀戏曲、小说和古籍版画插图本便成为他的藏书特色。这些藏书不仅包括了珍贵的古籍善本文献,其内容在当下也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1958年郑振铎先生殉职后,夫人高君箴女士遵照郑先生遗愿,将藏书全部捐献国家。国家有关部门将这些文献交由当时的北京图书馆庋藏。北图为郑振铎藏书建立专藏,名为“西谛专藏”,供社会各界使用;并于1963年,编辑《西谛书目》,收录入藏的西谛藏书达7740部。

今年是郑振铎诞辰120周年、逝世60周年,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特别联合国家图书馆编辑《国家图书馆西谛藏书善本图录》一书,以纪念郑振铎对保护祖国历史文化所做的重要贡献。《图录》从“西谛专藏”中精选善本书2300余部,按照经、史、子、集分类分卷,不仅有图书的基本信息,还收录了5000余幅彩版书影,这是第一次对郑振铎藏善本书进行比较完整、全面的整理和出版。

《图录》的出版,为深入研究郑振铎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藏书特色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使广大读者能见到“西谛藏书”中珍稀古籍的面貌,感受到中华优秀典籍的精美和珍贵,从而对郑振铎竭力抢救、保护珍贵文献的本心多一份理解和认同。

 

郑振铎之孙郑源先生(左二)在郑振铎诞辰120周年纪念展现场

 

“文学应服务于大众”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跃进向与会嘉宾介绍了郑振铎的文学理想。作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第一任所长,郑振铎始终认为认为文学是永恒的。“帝王将相、凯撒大帝、拿破仑,他们留下的只是鲜血,只有文学给人留下的是温暖,是永恒的记忆,是真善美。”

刘跃进介绍道,在郑振铎的视野中,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他的理想和梦想就是希望能够把中国的文学介绍到全世界,把世界的文学介绍给中国,把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为此,他在很年轻就撰写了文学大纲,在商务印书馆工作就编纂、翻译了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包括1953年成立文学所的时候,他组织文学所班子的时候从各个方面请了一大批当时第一流的学者,这些学者都是研究古今中外的第一流的专家,这是我觉得郑先生第二个特别让我们难忘的文学理想。”刘跃进说。

郑振铎认为文学研究要为大众服务。“当时我们文学所成立的时候,其实按照郑先生的想法最简单,就是请这些专家编一套能够给全中国的人民看的一套读本。事实上我们今天老一代学者,文学所的老一代学者,包括钱钟书、孙楷第、余冠英等等这些在业内当然是如雷贯耳,但是在社会上能够被社会广泛认知的,正因为他们编了一系列的读本,这些读本本身注释经典,注释本的本身已经成为60年来的经典,注释本的本身成为经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迪。”

在刘跃进的心中,当国家需要的时候,当人民需要的时候,郑振铎都会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舍去小我,为国家的大我而服务。这种境界贯穿了郑振铎的一生,也影响着在他身边、与他共事的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杨靖宇将军里岔沟突围
下一篇:好作品这样赢得市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