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毛泽东:既读好书又读“无字之书”

梁慧敏    2018-12-20 12:11:12    学习时报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其读书治学也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了一条独特的治学之道。

求学要明方向

俗语曰:“有志者事竟成。”凡心怀大志且做事认真的人,往往能够达成目的。读书也是一样,读书求学不能“漫无目的”,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并踏实肯学才能求得真理。毛泽东年轻时就有着为国为民的博大情怀。在东山高小学堂读书时,毛泽东就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注意读报,在读了梁启超的《新民丛报》之后很受启发与鼓舞,在报上写了很多自己的见解与批注,多是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与对当时时政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当时受梁启超等人的影响,认为只有改变封建专制,国家才能富强。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主张青年人应该多关心国家大事,主张学习的目的应该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他说:“现在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他学习的目的与当时社会上一些青年学生谋求个人地位名利的目的是不同的,是为救国救民“储备知识”。毛泽东认为,只有为救国而立志求真理才是“真志”。“求学救国”是青年毛泽东求学时代的主题,在他整个求学道路上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规定着其求学的方方面面,“明志求学”使其受益一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

青年时期,毛泽东就养成了读书必做笔记的好习惯。在青年求学时期,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经典之作,光读书笔记就装满了好几篮,尤其是《伦理学原理》一书,这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的一本书,全书共12万字,光批注就约达12000字。其中标注十分精细,包括很多自己的见解与点评。毛泽东的读书笔记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课堂随记,一类是文章摘录,还有就是课后自学的笔记。读书笔记做得尤为精细,包括了自己的见解,例如“此语不详”“此说终觉不完满”“此节不当”等。有的批注长达800字,还有一些标记着“一读”“二读”的字样,这都充分表明毛泽东读书治学的严谨态度。他博览群书、深思钻研,从而能兼容并蓄、采众家之长,这对其以后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从青年时期养成的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一直坚持了几十年,在现存的其阅读的大量书籍中,我们还能看到毛泽东读书时留下的斑斑笔迹。

读好书,善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但是不提倡读“死书”,认为看书、学知识不要唯书、唯上,要注重自己的独立思考,切忌“人云亦云”。毛泽东曾说:“古人的话,老师的话和一些名流学者的话,不一定都对。所以我们看书、读报、听讲演,都要开动脑筋多想一想。”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总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批判吸收。他对自己阅读的书籍常常爱作一些批注,把一些觉得好的与不好的观点都做自己的见解。有同学问他,为什么对同一个人的文章有的赞赏,而有的却批判呢?他说,一个人讲话不一定全对,也不一定全不对,我们不能一味迷信也不能全盘否定。读书求学期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来又接受了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洗礼,他的思想认识也逐渐走向成熟。毛泽东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并解救中国。

读“无字之书”,重调查研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自古以来学者们所向往的游历生活,青年毛泽东亦是如此。毛泽东是一个对中国社会现实了解得较为透彻的人,这源于他在青年时期就养成的读书思考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思维方式。早年在第一师范读书期间,毛泽东不仅刻苦钻研书本知识,而且经常亲自深入广大农村和工厂进行调查研究,与工人、农民“打成一片”。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能够看得出来,当时的毛泽东认为要改造中国,必须要先了解中国,就不可不读“无字之书”。但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想要遍访华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毛泽东就联合其朋友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去附近的省城作短期的调查。毛泽东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写下了很多笔记,并把这些笔记整理成通讯,登载在湖南《通俗日报》上,让更多关心中国实际想要改变旧社会现状的人真实了解到中国广大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苦难。他还遍访当地的工厂。第一师范附近有造币厂、电灯公司等工厂,这里聚集着很多小贩、工人等其他社会劳动者。毛泽东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其中,与他们交谈,调查工人的思想与生活状况,并办起工人夜校,教工人们读书写字,传授思想,唤起工人的思想觉悟,组织工人起来进行反抗压迫的斗争。早期的调查活动对青年毛泽东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重调查研究读“无字之书”这样的治学之道为他以后领导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文化交流,沙漠驼铃奏响新乐章
下一篇:蒙古族抗日英烈贾力更:出入刀丛只身趋 大同城内敌尸飞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