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张玉玲    2018-09-17 12:45:02    人民日报

      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人工印刷早已被机器印刷大规模取代,但在华夏大地上,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仍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走进中国美术馆的“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一幅幅笔墨简练、色彩明了的作品唤醒了这枚历久弥新的中国印刷术“活化石”。

  木版水印技艺的前世今生

  走进展厅,黑字红底的前言部分讲述着十竹斋木版水印的历史: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始于隋朝,完善于宋、元,明代达至巅峰。明代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发明了十竹斋“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技术,他主持的雕版印刷《十竹斋书画谱》与《十竹斋笺谱》,开启了中国传统彩色印刷的辉煌时代。

  后来,十竹斋逐渐销声匿迹。但在20世纪30年代,鲁迅与郑振铎耗时7年编印《十竹斋笺谱》,鲁迅先生还亲自撰写《重印十竹斋笺谱说明》,使一度绝迹的十竹斋木版水印重放异彩。

  直到2001年,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馆长魏立中开始恢复“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才使得湮没数百年的木版水印名坊得以重生。2014年,杭州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魏立中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版水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作品展”列入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

  这次展出了魏立中30年来创作的52件版画、100块雕版和80枚肖像印,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又为传统技艺增加了许多新的语言,让传统木版水印艺术有了新的活力。

  博大精深的画刻印“三绝”

  “此次策展体现了‘一体两翼’的创意。”魏立中介绍,中间的展厅是“主体”,陈列着60余部书籍文献,讲述了木版水印的前世今生;展出着百余件木版水印的工具和印章,还原了一笔一刀的创作场景;而悬挂的巨型雕版,雕出淡淡浓浓、疏疏密密、肌理清晰的线条纹样,映照创作的艰辛。

  “两翼”是两边的展墙:一面墙上,是用木版水印复制的《玄奘西行图》《富春山居图》《五牛图》《四美图》等书画名作,繁复的线条,渐变的色彩,形象逼真,原汁原味,体现“传承”;另一面墙上,是用木版水印技艺新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图,将历史文化与版画制作技艺融为一体,在刀法、结构、线条、色彩、套印中,融入新的思考,体现“创新”。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魏立中深有体会地说,木版水印是融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的艺术,被称为画刻印“三绝”。不仅要画得好、刻得好、还要印得好,有文、有字、有图,更有生活、有质地、有感怀。

  以木为纸,以刀为笔

  这次展出中,二十四节气图是主角,让观众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古人的智慧。

  大雪,画面以白雪压枯枝为主体,与湖中停泊的小舟遥相呼应,体现“至此而雪盛也”的意境;小寒,画面是“月映三塔”,水墨淋漓、朦胧淡雅,随着色彩的浓淡变化,又推移为“日照三塔”;立秋,画面主体是黑色线条勾勒出的花和叶,一红一绿两支昆虫点缀着画面,衬托出“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物候,简洁优雅。

  “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节气,过去多通过民谣、谚语、儿歌、诗歌、顺口溜等形式传播,现在则多以摄影作品配文传播。”谈起自己的创作灵感,魏立中表示,2016年11月30日,当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时,他就想如果能将二十四节气变成图画,变成水印木刻有多好。为此,他花了两年多时间进行创作,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木刻水印的二十四节气图。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传统。”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评价,魏立中的创作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再加上他孜孜不倦的态度,使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代表,见艺术、见精神。

  “越深入了解木版水印,就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越觉得传承文化的任务艰巨。”魏立中这样形容自己的创作和生活:以木为纸,以刀为笔。从每一个细节中,寻求完美,发现惊喜,展示自己内心的每一点领悟。这便是他每天在做的事情,也是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美术馆 十竹斋 木版

上一篇:中国网络文学作家涌现洋面孔 迄今创作4000余部作品
下一篇:“有井水处,听单田芳”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