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还原解放战争时期长春战役真相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围困长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发锁历时五年,查阅了2000多万字的档案材料,写就了这部54万字的作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再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李发锁,生于1950年,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他曾任吉林省长春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办公厅主任,长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著有《动迁》《官司》《细菌》等6部长篇小说,2部长篇报告文学,多篇中短篇小说。
李发锁秉承“真实即力量”的创作理念,以档案、史实为依据,用真实还原历史。整部作品脉络清晰,知识丰富,文笔简洁流畅。2018年8月13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李发锁先生,请他讲述了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写作背后的故事。
《围困长春》作者李发锁寄语《人民周刊》
运用大历史观写战争
写小说《细菌》时,李发锁接触到长春围困战这段历史,坊间对这段历史说法不一。可是,作为一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和49年前的老兵,他觉得自己有必要查清这段历史,不能让先烈们丢了性命还背着黑锅,他决定找回这段历史原有的温度,心怀敬畏,全身心投入进去。
写作进行到一年半的时候,李发锁也曾遭遇瓶颈。他停下笔,钻进档案堆研究历史。那段时间他看了二十几本书,其中有两本对他启发很大,一本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另一本是胡素珊(Suzanne Pepper)的《中国的内战》。《中国的内战》对战争场面写得很少,大量笔墨描写了政党架构、经济政策、社会组织、土地改革、俘虏政策等内容,虽和战争没有直接关系,却决定了战争的走向。
李发锁对记者说:“我决定从大历史观的角度写战争,从全局出发研究局部问题。不仅要研究战争是怎么开始的,还要研究它与整个世界局势的关系。我的理解是,世界就像一盘棋,由少数几个大国主宰,多数弱国、小国只是棋子。当年发生在东北的这场战争就是因为美国和苏联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引起的。”
李发锁认为,要重新认识东北解放战争的伟大意义,它不是国共两党争天下,而是中国命运何去何从的问题。如果没有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中国就有被美国殖民统治和苏联瓜分(已部分实施)的危险。蒋介石不过是美国霸占中国的代理人罢了,他与美国签订了出卖中国根本利益的三个通商文件。苏联策动外蒙古独立,企图瓜分满洲,还取得了共同经营中长铁路、租用旅顺港等政治与经济利益。放眼整个世界局势来看,为了不被美苏殖民统治与瓜分,为了让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这场战争不该打吗?
解开长春围困战的谜团
战争是人类暴力的极致,极大地破坏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为了东北和全中国的解放,长春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1948年6月,长春围困战开始,国民党守在城内,共产党围于城外。李发锁搜集了国共双方的资料,弄清了围困战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数字,一是长春围城内的人口数,二是围城内的存粮数。通过查询国民党征兵会议记录、长春市市长尚传道给国民党长春守军最高长官郑洞国的报告、共产党进城的史志,李发锁认为,当时城里共有50万人,包括40万百姓和10万部队,现有的粮食可以坚持两个半月。
国民党方面认为,增加粮食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办法是减少人口,即把百姓赶出城。如果把40万百姓的粮食都让给10万部队,那么就可以多维持10个月。共产党方面却认为,把百姓留在城内,消耗粮食,时间久了,城内无粮了,国民党也就困住了。但是,围城久了,共产党担心饿死百姓,城内断粮的时候,共产党开始有选择的放人,瘦弱的百姓优先出城。
有粮的时候,国民党赶老百姓,把粮食留给部队;没粮的时候,共产党放人,救老百姓。李发锁调查发现,军事上的常用战术——围困战在古今中外的22个战例中,从没有放老百姓出城的记录,只有共产党放人了,却被误解了几十年。至于长春围困战,当时共产党没有别的选择,不打围困战,战略据点城市长春就攻不下来。
聚焦领袖的战略战术
李发锁研读了《战争论》,他认为,战争就像疾病一样,有人类以来便伴生而行,虽然其破坏力极强,但正义战争却值得歌颂。李发锁对记者说:“我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写了领袖们的战略策略和将帅们战术艺术的比拼,主要分析了领袖的思维角度、性格特点和眼界格局。”
国共两大政治集团最核心的差别是政党性质,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军队属于国家,自然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国民党的军队属于个人,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李发锁认为,在写作中较难把握的是领袖们的战略和策略,需要把他们的做法上升到理论高度。毛泽东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建立了稳固的东北根据地。毛泽东说,如果得到农民支持,就得到了90%人民的支持。对一些有争议的人物的描写较难把握,李发锁将他们放入时代背景,用事实说话,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珍惜来之不易的资料
真实即力量,真实是一以贯之的,真实至上。这本书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源自大众对真实的认同。李发锁认为,纪实文学站位要高,政治立场、思想观点、价值观都要体现出来,做到这些,根本在于实事求是。
为把作品框架梳理清楚,李发锁去档案馆、资料室、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从部分亲历者那里了解情况。为完成《围困长春》,李发锁参考了上百本书籍,资料来源要求正规权威,逻辑思考缜密周详,文史资料反复推敲。由于围困长春战役非常特殊,必须寻找国共两方的资料,全书引用了900多条证据。比如,为了考证长春当时有多少人,他核实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方的文献;为了证明国民党杀民养军,还查阅了国民党将士的家书。文中引用的每一段话、每一组数字都有据可寻,部分史料来自吉林省、辽宁省有关单位。李发锁说,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支持是决然拿不到这么多材料,写不出这本书的。
最难写、最费工夫的是,长春围城到底饿死多少人?在成千上万的档案里,李发锁找到了共产党放人救助时林彪、罗荣桓签字的文件,也找到了国民党赶人抢粮时郑洞国签字的文件,他的思路也逐渐清晰。
2016年12月26号,李发锁写下了《围困长春》书稿的最后一个字。这五年,漫长而艰难,但长期深耕一事引发了新感悟、新见解和新思考,书稿日渐丰盈,过程愈显珍贵。
《围困长春》
作者:李发锁
书号:ISBN 978-7-5115-5292-1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12
定价:7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