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处于农耕文明时期中华民族生存的边界,也是文学想象振翅遨游的创造空间。无论是庄子“北冥有鱼”的逍遥无穷,还是《山海经》的奇幻谲诡;无论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旷达宏阔,还是“一泓海水杯中泻”的神幻浪漫,海洋文明都与陆地文明相伴而生,被写入中华民族的基因,孕育出中国古典文学星空中闪烁着奇幻光芒的星斗。
六百年前,中国也曾开启过自己的大航海时代。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一条直抵东非和欧洲的海上丝路,将东方文明之风传遍全球。当“云帆高涨,昼夜星驰”的两百多艘航船载着两万余人驶离五虎门的那一刻,来自大航海的故事便注入了中华民族的想象之中。可惜的是,其后的封建君王逐渐将远眺的目光收回了内陆,这场国家力量的展示便渐渐落下了帷幕,即便尚有少数的海洋活动,中国也终于在大航海时代中淡去了身影,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至今,我们在岁月磨洗的文献中还依稀可以看到那些曾在这条海上丝路缔结了美妙契约的人们:有维系中华古帝国朝贡制度的册封使,有逡巡于边界岛屿的各级官员,有奔波海洋之上的商旅,还有一苇而来的僧众,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高士,还有令人毛骨悚然的海盗……他们徜徉于海上丝路之内,藏匿于诗文小说之间,偶尔带着猎奇的身影出现,却又海沙一般随潮起潮落而渐行渐远。
所以读书之余我会好奇,在古人描写的那条充满着奇幻意趣的海上丝路里到底藏了多少可以打捞的中国故事?探险的、猎奇的,王朝的威仪,异国的风情,风起云涌的海洋争霸……交相辉映,如果用现代人的思维与见识去碰撞古人对于海洋的懵懂与想象,对折起古今海洋空间与岁月对话,弥补中国古文明中航海故事的稀缺,进行一场海洋书写,讲好中国海洋故事,那应该是非常令人期待的事情。
作为一本航海题材的冒险小说,由不空文化出品的《四海鲸骑》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海洋精神与大国意识。这场冒险之旅,包罗万象,既有东南亚的繁华商贸,又有各国文化在航路上的碰撞交流;既有自由商贸的商业精神,又有中华文明里特有的家国责任感。主角团的设置也非常有趣,他们来自大明、蒙古、琉球、朝鲜乃至西洋,作者巧妙地运用复杂的人物团体构成来营造不同民族与文明之间对话。故事的出发地被定位在了有着“海上丝路”起点之称的泉州港,这是一个具有着象征意义的原点:它是四海来客碰触中华文明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人张开双眼去与世界文明沟通的起点。小说世界观便以此为起点,搭建起了一条充满奇幻色彩的海上航路:四灵船的巧夺天工,海底寺庙的千年沧桑,阿夏号的绮丽繁华,蓬莱的宏伟雄浑,佛岛的色空莫辨……在漂着中国船的碧海蓝天里讲述着属于中华文明特有的海洋故事。这些故事展现的是中华民族探索海洋的历史,书写着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东方海洋意识与观念有别于西方海盗传统的地方。
一切关乎历史的文学创作都是今人对过往史实的反观,都是具有今人心灵倒影的书写。这一场对折古今的海洋对话,使古中国的海上丝路泛起勃勃生机,插上想象的翅膀,重现于在中国海洋文学的书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