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文史 > 正文

万里长城永不倒

——评《论中华魂与根文化》

王兆雷    2018-03-29 15:35:50    人民周刊网

以探索中华大文化观为主题的文史专著《论中华魂与根文化》,132万字,共三卷。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责任编辑蔡丹诺。作者张谷林先生历经十五年,走遍祖国大好河山,凡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有著名长城遗址与古人类生存遗址的地方,作者都实地去考察、探访、研究。结合中华文化的主线与长城历史的主线,大道之行,一以贯之。该书是已故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生前的一个理想,也是已故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徐自强的一个心愿。

1987年张谷林先生到埃及参观埃及国家博物馆,有感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消亡了三个,两河文明、古埃及和古印度文明都已经消失,只有中华文明一直延续了下来,当年中国考古界发掘了七千年以上的红山文化,受到了埃及考古界权威人物的当面赞扬,说这一来你们中国的历史超过了我们。在参观的同时,有这么一个宏大的课题引起了张谷林先生的思索:从7000年前(中华文明或许更早)到现在,中华文明是靠什么样的文化支撑才能一脉相承、延绵不绝?支撑中华文化厚德载物、博大精深的魂与根到底是什么?该书集成中国长城峰岭文化、中国长城精神、中华天文化和玉文化、全民族中轴线文化、北京三堡村石像文化这五个维度,用历史和文化的视角,论述了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魂、根、梦理论,有一种“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的气度,包罗万象、气象万千,让人爱不释手,同时引起了读者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至于至善这些历史和文化观念的共识和共鸣。

一部长城历史,就是一部中华历史的缩影。“黄河欢笑长城喜,举国欢腾庆胜利”“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永不倒”“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国歌精神”“长城精神”“航天精神”。这些耳闻熟详的典故和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民的心里,作为我们践行中华梦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

该书是首部以长城为标志符号,论述中华人类千百万年以长城峰岭文化现象为生存主线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主线,以民族根、文化魂、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整体探讨的历史文化通史;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提供了研究和探寻中华民族本源性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文明观的历史和文化视角。

长城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心理诉求、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比如热爱和平、忠孝国家、同修仁德、遵守信义、济弱扶倾等等观念,到了今天这些观念国际交流中更加需要,还在发扬光大,造福人类。可谓意义深远,可大可久。中华民族正因为有这些至于至善的价值观念,所以中华民族才能延绵不绝,厚德载物。这就是该书所论述的魂与根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中国长城学会和张谷林先生在践行“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华悠久传统文化进行了梳理、修复、涵养、教化、弘扬,这种十五年如一日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为凝聚共识、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提供了历史的依据和文化的大道。南宋末年一代大师郑所南画了一幅名画《兰花》,这株兰花花叶萧条,毫无生机,而且没有根土,寓意宋朝土地已经被元朝掠夺,警示后人不要做无根的民族。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元朝在入主中原不到一百年,又一个强大的明朝崛起了,兼容并蓄的包容了元朝的文化,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都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特征。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振北大将”檀道济要北伐,可是皇帝误听了奸臣的谗言,檀道济被奸臣所害,檀道济临去世前说了一句千古名言:不要自毁长城。自毁长城引申为: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破坏自己的事业。长城,比喻自己的事业。由此可见,长城精神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中华文化的寓意了。

新时代,中华儿女更应同心同德,从容涵养中华文化的文化根基。美国有一位具有单边思维的学者这样论述: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和言论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某些国家在意识形态和文化上进行有意布局和渗透,网络谣言、新的自媒体大肆放大比如:拜金主义、纸醉金迷、及时享乐、信仰缺失、色情渲染等等这些有害的价值取向,严重污染了我们文化的氛围。十八大以来,国家及时出手,正确引导。文化的观念在向好向善的方向有力推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响应。如春风化雨,春风化育。久久为功,久久为善。

 一代先贤顾炎武的千古名言:文章须有益于天下。《论中华魂与根文化》正是秉承这种观念,践行了“学问之道无他,求得放心而已。”

新时代“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不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万里长城永不倒,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历史信仰。

新时代,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要求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前,中华民族同心同德奋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上,学校教育、党的建设、网上舆情都需要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焕发光彩,光宣文化,以文化育。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施提供历史依据和文化涵养。任重而道远!

相关热词搜索:万里长城 中华魂

上一篇:最美的诗词里,遇见最美的春分
下一篇:深藏海洋的历史光影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