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作风成为一种觉悟,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才会把工作做在日常、做在平时,赢得群众的公允评价
岁末年初,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年终测评。然而,少数地方却热衷于数字测评,或是提前安排干部“讨要满意”,或是通过发放礼品“交换满意”,或是专门开会研究“引导满意”。如此年终测评,不仅无法准确反映工作实绩,也不利于正向激励,为干部群众所诟病。
测评是检验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不是为了好看的分数,而在于总结成绩与不足,以群众意见倒逼工作进步。借助量化手段,有利于提升考评的客观性、科学性。但如果陷入了数字测评的窠臼,为了测评而测评,就容易流于形式甚至一叶障目。即便得来的都是100%,也终究只是表面文章,工作未必真好,群众更未必真满意。
现实中,除了测评数据掺水分,一些地方或部门“表格主义”“材料政绩”等倾向也并不鲜见,“上面追求高大全,下面忙着编问卷,中间胡乱看一看”,成为少数地方测评的写照。这样的情况,说到底是避重就轻乃至弄虚作假,把总结、材料、评分当成了工作本身。
基层老百姓感慨:“平时不见干部上门,可每到测评时,镇上、村里的干部就会轮番来做工作。”劝来的“满意”,既不真实也很脆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脚下沾了多少泥土,才能换来多少成绩,也才能得到多少认可。这样的结果,不是写在纸上,而是写在大地上、写在人心中。临时抱佛脚、“动员”群众给出“好评”,就像在沙滩上写字,潮一退就被抹平。
效果反馈,是工作流程中的一环,如何对待测评,同样反映着作风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无论年终总结还是日常表现,如果不端正“为了谁”,就无法践行“怎么为”。让群众满意还是让结果合意,是年终总结测评时必须回答好的问题。
年终总结测评,也要让群众参与进来,对工作提出意见、进行评价,听的是民意、察的是民情。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群众工作”。回溯党史,我们远有“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优良传统,近有“跟老百姓坐在一条凳子上”的精神传承;前有“跟在老百姓的屁股后面”的老干部,后有“你的幸福我包了”的好党员……赓续优良传统,让好作风成为一种觉悟,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员干部才会把工作做在日常、做在平时,以人民立场赢得群众的公允评价。
纠正“四风”新表现、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关键在于摒弃追求表面政绩的虚荣,用实干苦干为百姓谋福祉、为事业添光彩。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好评与满意也是靠实干赢得的。对共产党人来说,最大的满意是群众满意,最可靠的实现路径是不采华名、崇尚实干。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傲人成绩,秘诀在于“先干不争论,快干不议论,实干不空论”;肩负新使命、开辟新征程,更应该“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锤接着一锤敲,一年接着一年干。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戒骄戒躁、踏实作为,我们何愁不能收获群众的高满意度与真诚拥护。
今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亟待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接力探索、接续奋进。以年终总结测评为新契机,查摆不足、聚焦问题、端正作风,我们才能以行谋实、以心换心,在新时代不断激荡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