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时政 > 正文

香港将迈入高铁新时代

2018-09-20 10:44:33    人民日报海外版

香港市民参观西九龙站。   (资料图片)

图为西九龙站内景。   (资料图片)

  “走,去买飞(买票)!”9月10日一大早,香港高铁西九龙站已是人头攒动。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车票提前发售,人们蜂拥而至,竞相“扫票”,更有市民提前两天排队,就为坐上首班车取个“好意头”。一天下来,6500张高铁票售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说“反应热烈”。

  已将坐高铁出行视作常态、融入生活的人们,不难体会香港同胞近日的兴奋。从2000年发布《铁路发展策略2000》,提出建设区域快线,到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通车,香港26公里长的铁路线终于连接至国家2.5万公里长的高铁网络之上。等了19年,出行历史将要刷新,同胞们难以遮掩的期待之情正在各自脸上溢满,在香港的各种报章媒体上吐露,在西九龙站长长的排队买票队伍里集中呈现。

  前两天,香港高铁西九龙站投入使用前举行开放日,人们也是摩肩接踵、纷至沓来,看着大气壮观的车站建筑、精致体贴的站内设施,体验买票、安检、出入境全过程,对搭乘“动感号”奔赴祖国各地展开想象。活动期间,考虑观众安全等因素,港铁没有开放车站月台及“动感号”列车,很多人还为此感到遗憾甚或“不满”,对高铁正式开通已是期待更盛了。

  “大动脉”贯通香江无遗憾

  高铁香港段,自西九龙始,经油尖旺、深水埗、葵青、荃湾及元朗,直抵深港皇岗分界。其全程26公里,均采用专用轨道,以地下隧道形式兴建,工程费用估算达844亿港元。

  在国家高铁已告别“四纵四横”、迈向“八纵八横”的发展背景下,香港高铁明显慢了半拍。广深港高铁两段,广深段已于2011年12月通车运营,香港段2010年1月才开始建设,到开通时“迟到”已近7年。

  国家高铁网络急速扩展,将欲在全国全县域覆盖,香港“孤悬”其外,不能分享高铁之便捷、高效和通达,香港同胞难免心急。“好事多磨”,如今竟成,香港从此以短短的26公里共享国家2.5万公里高铁建设成果,从高铁“孤岛”与国家同步走向“八纵八横”,从特区政府到市民都深知其意义重大,对香港发展和市民生活影响至深至远。

  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感慨说,广深港高铁是一条打通香港与内地的全新的“大动脉”,标志着香港正昂然迈进一个新里程,“前路尽在掌握,让香港再创先河,展开全速前进的新一页。”

  市民们更明白这是一项民生工程。香港回归祖国以来,两地人流、物流频密,人们赴内地读书、就业、生活,熙熙攘攘早已有时,坐飞机未必方便、准时,从深圳转高铁未免折腾、费力。“坐着高铁去,畅行新时代”,他们要体验高铁那“千里快哉风”的感觉。

  利好全方位市民“嗨”起来

  到深圳福田14分钟、广州南47分钟,至武汉不到5小时、北京不到9小时;6个短途站,38个长途站,长途列车每日开行13对,短途列车平日和周末每日分别开行70对和82对,高峰期每日开行114对……

  时间“折叠”,空间“压缩”,平均每年为乘客节省行程时间约3900万小时,高铁开通对市民出行改变之巨,直观而深刻。

  香港同胞“钟意”高铁,有个现象颇具典型。尽管在内地人们对高铁已司空见惯,但香港同胞每每搭乘,都以为新鲜。他们总是要玩“见币立”的小游戏,把一枚硬币竖放在高铁列车车窗下或座椅小桌板上,看着它纹丝不动、稳立如山,总是忍不住感佩其好,拍下来发到朋友圈里。他们乐此不疲,让记者时常看到这样的帖子。

  出行便利高效,尚不足以说明高铁对香港的意义。交通连接增进两地连接,有助于促进香港与内地各大城市间的交流,促进城市间发展优势的互补。特区政府表示,香港的一些支柱产业,如金融服务、贸易和专业服务等,将尤其受惠。

  能让香港同胞更好地“走出去”,也能把内地同胞更好地“请进来”。香港高铁西九龙站毗邻西九文化区,正在兴建中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即将坐落于此,高铁连接这一世界级综合文化艺术区,缔造协同效应,香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大有可期。

  高铁开通的外部效应同样辐射至就业及环境。港铁公司介绍,铁路日常营运和维修、站内零售、餐饮及车站管理和服务等,均会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为香港保持不到3%的失业率贡献“原力”。有利环保方面,则更为显见。据特区相关部门测算,若每天10万乘客全部选乘广深港高铁而非跨境巴士,每年可减少约4700公吨二氧化碳排放。

  中学生梁庭禧在参观西九龙高铁站时说:“这将是历史一刻。”很多市民抢购车票,为的就是在开通日抢搭首班车,“霸住位”。

  “一地两检”加持行走更从容

  铁路发展翻新篇,市民开颜。广深港高铁连接口岸设置及通关查验模式——“一地两检”的安排,则进一步升级了香港同胞的高铁出行体验。

  “一地两检”,顾名思义,就是旅客可在一个地方(同一楼层)完成出入境、清关和检验检疫手续。它免去了乘客出发前和抵达后在不同地方办理跨境手续之苦,极大地提升了出行效率;也卸下了在内地多个车站都要设置出入境、清关和检验检疫机构之累,让高铁运输、经济和社会效益得以最大化。

  “一地两检”非创新性制度设计。类似的安排,某些地区早已有之。而在即将开通的港珠澳大桥珠海/澳门口岸,更会采用“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新通关模式,即旅客只需于查验通道排一次队便可分别完成两地出入境手续。对香港来说,“一地两检”也非新鲜事物。早在2007年,深圳湾口岸就已采取“一地两检”,在深圳境内设立香港口岸区,让旅客一次性完成两地的出入境查验手续,11年来运行高效顺畅,让两地人流、物流享受到充分便利。

  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实施“一地两检”,为的也是让广大乘客充分享受快捷便利的服务,确保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效益,及促进两地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经贸活动,属势在必然。但因为实施“一地两地”的地点位于香港特区,要设立内地口岸区,由内地依照内地法律和相关政策实施管辖,则必须符合“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基本法,所以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并由香港特区提供立法保障。

  为此,考虑香港特区和内地各有关方面提出的相关意见,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7年12月27日表决通过决定,批准《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在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设立口岸实施“一地两检”的合作安排》。其后,香港特区立法通过《广深港高铁(一地两检)条例》并刊宪,“一地两检”在高铁香港段西九龙实施有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9月4日,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林积于西九龙站主持内地口岸区启用仪式,内地派驻机构人员进驻西九龙站“内地口岸区”工作,“一地两检”安排由此落实。

  因为一个高铁站内设置不同口岸,不同口岸内实行不同法律制度,为了加强市民对“一地两检”安排的认识,减少乘客不必要的迷思,特区政府近日制作了一份名为《广深港高速铁路“一地两检”你要知》小册子。小册子回答了8个常见问题,对“内地口岸区”发生罪案由谁处理,乘客有事求助打“110”还是“999”,以及使用手机是否需要支付漫游费用等都有详尽解释。

  最大地底站最美风景线

  “西九龙站是贯通‘大动脉’的要冲位置”“以西九龙站为核心的地区将成为香港旅游和文化新地标”。张建宗在司长网志中自豪地写道。

  高铁开通,新地标崛起,香港西九龙站不火都不行。该车站占地约11公顷,总建筑楼面面积达40万平方米,是世界最大地下铁路站。其大部分车站设施,包括票务大堂、查验区、离港乘客候车区和月台均设于地底,所腾出的土地用以发展总面积高达6公顷的公共空间和绿化步行区。

  前两日参观过西九龙站的市民,也无不赞好。“又阔又有‘高科技’,好靓。”见惯了地铁站的深圳市民韩先生都大发感慨。

  张建宗介绍说,西九龙站设计可谓匠心独运。站顶采用流线型玻璃天幕设计,由4000多块不规则的玻璃组成,并以多条巨型支柱支撑,让旅客在站内亦可欣赏到维多利亚港的醉人景致。而车站采用的双层玻璃设计也可以大量引入自然光源,减少传热,提升能源效益,充分体现了“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

  香港报章已经整理出车站“打卡指南”,提醒市民“必游之地”。其中一个就是可容纳数百人的西九龙站天幕顶“天空走廊”。观赏烟花的绝佳位置、闲适休憩的城市绿洲,西九龙站的美丽超出了人们的期待。

  将要行驶在高铁香港段上的列车也不一般。高铁车身设计,以银色为主调,配以红色和白色波浪作鲜明点缀,加上车头两侧的橙色弧形纹,象征中国飞龙,寓意承传中华传统。其“动感号”的名字,伫立其旁便已觉得名副其实。

  香港首批高铁司机、28岁的叶紫珊说,自己第一次驾驶“动感号”时很兴奋,当第一次让列车时速加到200公里时,“心跳和车速一样”。同市民一样,她期待高铁开通日早点到来。他们也将收获更多的欣喜、更多更美好的体验。

相关热词搜索:高铁 香港 新时代

上一篇:中欧班列开行总数已突破1万列 到达欧洲15个国家43个城市
下一篇:年底前网约车要基本合规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