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家河知青旧居前,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二排右四)与本科生实践队合影。 |
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石智丹(左)用英文讲解中国国家治理中的五年规划 |
图为清华园正门。 |
1月29日,朱拉隆功大学,泰国历史上最古老、最有威望的大学,一名中国学生在台上展示着四张上海照片,分别来自1900年、1994年、2010年和2016年。他用英文说:“从老照片中,我们看到过去100年里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只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此期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1月28日,电影《无问西东》票房突破6亿元,片尾台词“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伴着影片中四段跨越年代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这两件事的关系是,中国学生来自清华,《无问西东》故事也发生在清华。这座中国顶尖高校,从过去到现在,有着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
“我想去趟陕北梁家河”
2017年秋季学期,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大二学生韩依轮买了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书特火,跟很多枯燥的政治教材完全不一样”。读完后,他产生了去一趟陕北梁家河的想法。
1月29日晚,韩依轮在延安市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正在做梁家河之行的总结。在这里调研6天后,他如愿以偿见到了书中提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带头弄的沼气池、打的井、办的代销点,还去了梁家河村知青旧居,甚至路遥故居。
最终,这个“95后”学生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实际情况比书上更震撼”。
韩依轮并非个例,如他一般,希望探索习近平走过的路的清华学生,在这个寒假组成了10支实践队,分赴陕北梁家河、河北正定、福建宁德、浙江杭州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调研国情民情,追寻总书记初心。
临行前,每个学生都读了习近平的著作,或是记录习近平那段时光的书籍,一起看了系列视频《初心》。
电子工程系大二学生王昊,与另外7名低年级同学,去了杭州、嘉兴调研。出发前,他读了《之江新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和十九大报告。
在浙江,这个工科学生琢磨了不少事。他发现,浙江自然资源虽然不算特别丰富,但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活跃是率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生动注解。在嘉兴南湖,这支实践队——同时也是临时党课学习小组,请到了曾为习近平等七常委讲解的南湖革命纪念馆袁晶,学习感悟“红船精神”。
7天的调研结束后,王昊总结,习近平的初心至少有两部分,一是为老百姓做事,二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物理系大四学生王云帆带的实践队,则撑着手杖跋涉十几公里山路,用柴刀劈除荆棘和苇秆,赶到了福建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经过这样的旅途,无需说教,这群95后学子仿佛触碰到了30多年前,习近平一心前来扶贫的那份赤诚之心。
在下党村村口,崇山峻岭掩映之下,学生们在一座造型古朴的木制廊桥上摆开桌椅,听了一堂党课。当年,习近平正是在这座“鸾峰桥”上举行了现场办公会。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当年接待了习近平同志一行,如今将过去的故事讲给这些年轻人听,期望代代传承。
这已是王云帆的第10次社会实践,让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在清华有着多年传统。此次初心之旅,王云帆看着展板上的村子旧貌,想清楚了,为何照片里习近平当年视察时总是面色凝重,并在此后多年中反复提及这个山村。
“经过多年努力,这个小村子如今散发的活力,太能引起我的共鸣了。这正是《摆脱贫困》里,习近平专门论述的‘弱鸟如何先飞’,以及‘水滴石穿的启示’。”王云帆感慨。
“学校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实践活动认真思考、寻找、明确自己的初心,并认识到,个人的小初心连着党的大初心,党的大初心指引着我们每个人的小初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发、形成、实践的地方,学生们可以在这里亲身体会、学习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发展过程。
“到世界需要的地方去”
在朱拉隆功大学讲台上的学生叫石智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以其专业所长,向泰国的精英教授、学生们讲述中国国家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五年规划。
青年学生讲述中国有其独特视角。石智丹以“一带一路”沿线青年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移动支付、网购和共享单车)为例,描述今日中国现状;又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作结,陈述五年规划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如果你问我15年前、20年前的中国什么样?我会说它非常落后,不过去年我两次到访中国,感觉就像换了一个世界。毫无疑问,中国在飞速发展。”听完石智丹的讲述,朱拉隆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博士素叻忍不住发言。
石智丹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一员,这个寒假,清华研究生像这样出国宣讲的有三支队伍,分别前往泰国、巴西和印度,主题全是“一带一路”。博士生讲师团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徐铭拥介绍,这次分别派了三位“90后”讲师去这三个国家——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李论,向巴西圣保罗大学师生宣讲“十八大以来中国反腐败实践与启示”;石智丹在泰国重点介绍“十三五”规划;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何文天则将在印度孟买大学,传播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们对于海外宣讲的要求是,必须全英文讲,必须考虑好怎样让当地青年更容易接受,把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成就讲成故事,把一个真实的、发展中的、不断强大中国展示给世界各国青年。”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研究生团委书记赵璞告诉本报记者,今年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立20周年,目前全校已经储备了130余名讲师,以这次的3个国家为起点,讲师们将更多地走出国门,讲述中国故事,宣介中国发展。
赵璞介绍,这几支实践队的青年,还将与当地高校的华人留学生,一起重温习近平给莫斯科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回信,共同探讨如何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清华人不但向世界讲述中国,也要去了解世界。
2017年7月,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刘昊雨,与来自法学、新闻、电子、经济管理等不同背景的同学一起去伊朗调研。在伊朗,他遇到两个当地小摊贩,得意地拿出支付宝,让他扫一扫付款,这哥俩还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一个叫马云,一个叫马龙,他们学了中文,想去中国企业工作。
在这个与中国交往数千年的古国,刘昊雨发现,“一带一路”上的民心相通早已蔚然成风。“走在路上人们会喊‘China’‘你好’,以及‘秦’,秦朝的秦,因为两国太早就开始交流了。现如今,中国企业带去了特别多就业岗位,中国文化在当地影响也大,人们见到我们都很热情。”
从伊朗回来,这个工科生陷入了思索。刘昊雨发现,中国化工人在海外做了太多项目,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这其中就有一代又一代清华人。他觉得,自己也该加入其中。
这个不爱出风头的博士生,去电视上讲了自己看到的“一带一路”故事;他去找了能源领域的实习机会,为进入行业做准备;今年1月,他还作为青年代表,去位于阿联酋的“世界未来能源峰会”上发言。
“过去前辈对青年人说: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今天我们说:中国青年,到世界需要的地方去!”在电视演讲中,刘昊雨振臂高呼。
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
眼前的姑娘清秀、瘦弱,笑起来不时捂着嘴,看起来不像舞台上的邓稼先夫人许鹿希。但这个叫蔡丹阳的清华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已在舞台上正式出演了整整50次许鹿希。这部戏叫《马兰花开》,一部邓稼先传记话剧,由清华师生们自创、自排、自演。
清华敢为天下先,亦有诸多高校少见的传统。《马兰花开》是个新传统,从2013年起,几乎所有新生,都在入学教育阶段观赏过这部话剧。观众们走出剧院时,往往泪流满面。
在这部剧走进人心之前,主创人员和演员先走近了邓稼先。
编剧覃川,是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从未写过任何剧本。敢接下如此重任,来自在清华读书时种下的执念。从2012年起,他收集了上百本书,上百部影视剧,以及能找到的所有写过邓稼先的文章。除此之外便是访谈,对象包括邓稼先的夫人、警卫员、老同事、老部下,从北京出发,他们一路行至新疆、四川,踏遍邓稼先的足迹。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算了算,9轮巡演中,前后参与其中的学生演员超过了150人,“是清华校园戏剧艺术活动史上的里程碑”。
演员们都是年轻学生,其中不少还是“90后”,离邓稼先年代太远。创作团队把书推荐给这些年轻学子,采风时也带着他们。更为重要的是“讲剧本”环节,校领导亲自上阵,主创人员更是把资料融到一起,讲出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邓稼先为什么了不起”。
蔡丹阳记得,在邓稼先曾工作过的马兰基地,参观过一座特殊的烈士陵园。其中不少墓碑上,刻着清华学子的名字;更有许多无字之碑。这一幕让这位“花了一个星期狂背台词”的“90后”姑娘深受触动,总忘不了基地一句口号,“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
“他们的目标很纯粹,就是希望中国好、大家好”。蔡丹阳对那个时代越浸越深。“在这么长的历史中,这么多的人存在过,但一个人即便登峰造极,也会转瞬即逝。如果能为别人做点事,哪怕涓涓细流,最终总会留下一些痕迹。”
演员们就此走入角色。第一版邓稼先扮演者、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生梁植,在“我是演说家”节目中含着泪说:“如果老邓还在,我多想亲口告诉他,我们这些“80后”、“90后”的孩子,真的很崇拜他,因为有他,因为有和他一样的大批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中国有了现在的模样,我们有了今天的生活,我们不该忘了他们。”
“打算看得下去就看,看不下去就走。”清华大学1963级力303班毕业生金其杰并非普通观众,而是曾在邓稼先领导下工作多年。因此,观看前“生怕编导人为地拔高美化他,把他写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
将邓稼先还原成人,正是此剧可贵之处。覃川给演员们讲,邓稼先岳父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父亲是清华著名美学教授,自己是留美博士,爱听交响乐、爱看戏,还爱骑自行车载着许鹿希去颐和园。许鹿希至今住在两人50年前住的房子里,有一间保持着当年的模样,打开抽屉,里面摆满上世纪80年代的流行歌曲磁带,上面蒙着岁月留下的灰尘。“邓稼先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讲到这一幕,覃川每每感慨。
看完此剧,金其杰专门撰文感谢编剧、导演与演员们的辛勤劳动,“塑造了一个让人认可的邓稼先!”
这部剧对演员们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不止一位老师提起,梁植从一个“皮孩子”变得成熟稳重了许多;扮演科研人员“小高”的吴昊,拿到清华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后,去基层当了一名干部;蔡丹阳自己,从环境学院本科毕业后,选择去公共管理学院继续深造,“还是想为别人做点事情”。
至于在整个清华园,此剧影响亦非同小可。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说,每年暑假他都会跟同事们送清华毕业生到基层去,去青海,去西藏,去西部的乡镇工作。其中有位同学在宁夏负责的乡镇,2万人口中有1万人是贫困人口,“这样的同学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
清华大学校方承诺,这将成为清华的保留剧目,一代代演下去。
“如果不是我自己演的话,有件事都很难相信。”蔡丹阳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个正在上小学的小男孩,看完演出,对妈妈说,‘我要思考一下能为国家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