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南江县 绿色发展引领脱贫振兴

林治波 宋豪新    2018-12-04 13:23:37    人民日报

  四川南江县,坐落在秦巴山区米仓山南麓,“九山半水半分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天条件并不突出;但从生态角度看,南江可谓手握“绿钥匙”:县域内森林覆盖率68.8%、绿化率98.5%,26条主要河流的水质均达到优良标准,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90%。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江县以绿色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引领乡村振兴,全县贫困村由2014年的156个减少至19个,贫困人口由8.8万人减少至0.8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5.9%降至1.5%。

  打破交通瓶颈,唤醒沉睡的绿色资源

  崇山峻岭、交通闭塞,一直是制约南江发展的瓶颈——直到2010年前后,南江至汉中的出川要道,还只是一条5米宽的盘山土路。

  “过去乡亲们住的是石头房,点的是煤油灯;村里没有田,只能种点杂粮。”光雾山镇党委书记吴城蓉告诉记者。

  近年来,南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多元化交通建设投入机制,撬动民间资本建设农村公路。经过两轮“交通大会战”,全县公路总里程增加了4倍多。其中,农村公路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94%,实现乡镇、行政村公路100%通达。

  位于光雾山深处的普陀村,通了公路,全村人搬进了安全舒适的新房,用上了自来水和电,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新村院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以前没有路,游客进了光雾山也找不到我们村。现在好了,山货拉出门,游客迎进村,村里200多间客房周末经常满员。”村民雷武兰告诉记者,她家有7间客房,今年进入观赏红叶旅游旺季以来,每个月光接待游客住宿就能挣4000多元。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南江县建成多条乡村旅游精品环线,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展观光农业,推动“交通+旅游”“交通+农业”深度融合。2016年以来,全县共建成安置点217个,累计搬迁8475户贫困户,其中有1979户从事旅游服务业,年人均增收2160元。

  扶贫先扶智,培养一批乡村干部和能人

  “乡亲们,国家扶贫政策非常好,但扶贫不是养懒汉,大家要主动学好技术,争取早日脱贫!今天,我们讲讲绿色生态养殖……”走进南江县瓦坪村农民夜校的课堂,一个个庄稼汉紧盯着讲台上的老师,听得非常认真。

  “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里普遍或多或少存在等脱贫、被动脱贫思想。”瓦坪村村支书李蓉说,“通过上夜校,大家主动脱贫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也学到了不少专业技能,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直到2014年,南江县人均GDP仅为四川省平均水平的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7%。扶贫先扶智,除了农民夜校,南江县成立巴中村政学院,每年安排国家职教专项补助、市级留存党费、县级财政预算220万元,依托职业技术学校,举办村级后备干部专修班,培训培养乡村干部和“能人”。

  退伍军人郑永飞经过专修班学习后,回到黑潭乡白虎村实践锻炼,并在换届时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依托现有的黄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吸纳全村农户参与。今年底,合作社预计出栏黄羊200只,可实现净利润10多万元,带动1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1万元。

  目前,南江县已建设南江黄羊、核桃、茶叶、金银花、乡村旅游5个“百里特色产业长廊”,形成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壮大产业,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曾经,南江县也走过“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弯路。近年来,南江县将绿色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理念,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南江县先后关闭16家污染企业,引进培育20余家环保型企业落户。

  “以前这里都是成片的荒山,现在种植的青钱柳远销美国、德国。基地平时用工150人左右,全是村里的贫困户,每人每天能挣六七十元。”赤溪镇党委书记陈小军告诉记者,全镇最穷的西厢村通过种植青钱柳,短短两三年时间,1500多亩的荒山变得郁郁葱葱;全村205户实现户均1亩茶叶、1亩金银花、半亩中药材,户均年增收1万元没有问题。

  守住青山,方得金山。南江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茶叶、金银花、核桃、中药材等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栽种面积年均增长5万亩。与此同时,南江县着力推进绿色工业集聚发展,实施中药材、茶叶、核桃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

  南江还利用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创建光雾山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米仓山国家4A级景区。近3年来,全县15万人参与到森林康养产业中。今年1至10月南江县接待乡村旅游游客553万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乡村旅游收入45.78亿元,同比增长15.8%。

相关热词搜索:南江县 绿色 发展 脱贫

上一篇:贵州荔波:青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下一篇: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