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为美丽乡村装上善治“托盘”

2018-11-28 13:50:04    新华社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秋天,素有广东“小桂林”之称的清远英德市九龙小镇,可谓人气爆棚——先是承办了以“上山下海,广东人游乡村”为主题的广东首个乡村旅游季幕式,并拿下了国家AAAA级景区牌匾,紧接着又迎来了游客如织的“十一”黄金周,景区内特色民宿一房难求。峰林错落有致、村落阡陌相交——集喀斯特地貌和农家田园风光于一体的九龙小镇,既是外地人饱览粤北山形地貌、体验清远风土人情的窗口,更是当地人依托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样本。

近年来,广东省清远市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为基础,突出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基层自主规划、筹资筹劳,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美丽乡村装上善治“托盘”,为乡村振兴着上鲜明一笔。

从“台下看戏”到“上台唱戏”

位于清远连州市丰阳镇的畔水村,近几年声名鹊起。畔水村的走红,源于几年前的那场“自救”行动。

2014年,畔水村“两委”换届。在外面做生意小有所成的陈荣伟当选为村委会主任。“那时村里环境又脏又乱,隔着几十米都能闻到垃圾堆的臭味。”陈荣伟说道,当时镇里有2个村在建设美丽乡村,畔水村并未被列入。在一没政策、二没资金的情况下,靠着村干部和村民理事会成员的捐款,畔水村也热火朝天搞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第一年建设总面积就达到了6800平方米。

为了发动全体村民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干部们又想了一招。“我们在祠堂杀了一头猪,把村民组织起来聚餐,趁这个机会统一人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认识。”在陈荣伟看来,正是靠着这种传统又富有人情味的议事方式,村民的心被凝聚起来。这场“猪肉宴”开完之后,村民参与筹款热情高涨,总共捐了70多万元。

畔水村自发搞美丽乡村建设的举动,引起了连州市委农办的高度重视。经过一番调研,市里把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批给了畔水村。

在强化党委政府统筹和部门指导的同时,清远将美丽乡村建设从“自上而下”的项目安排变为“自下而上”的主动申报,各地村庄按照“五个梯度”标准自愿申报、群众自发创建,实行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申报审核通过之后,由县级财政预拨奖励标准额度的30%作为启动资金。年终考核通过后,再兑现剩余的奖励资金。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群众创建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了村民从“要我建”到“我要建”、从“台下看戏”到“上台唱戏”的转变。

组织创新构筑共治格局

如果说从“要我建”到“我要建”反映的是广大村民对宜居环境和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那么具体落实到建什么、如何建,则是村民主体作用发挥的真正舞台。村民全程参与决策和实施,自主决定如何拆、如何建,正是清远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另一大秘诀。

位于清远英德市西牛镇的新城村,是清远市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特色村。整齐排列的钢筋混凝土楼房,房前空地上嬉戏的孩童、晒谷的老人,还有围着青石栏杆的碧绿池塘,构成了新城村的田园画卷。不过,就在几年前,新城村还是另外一副模样。“那时的村庄是出了名的‘脏乱差’,外地姑娘都不敢嫁进来。”新城村所在的小湾片区党总支书记曾水先回忆,2010年,新城村的大部分村民仍然居住在解放前修建的600多间泥砖房内,有些甚至还人畜混居,到处弥漫着难闻的味道。也是在那一年,作为自然村,新城村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从此找到了打开发展新局面的钥匙。作为下移到自然村一级的自治组织,村民理事会成员都是新城村中有威望有见识的能人,在村中说话有号召力影响力。

经过村民理事会多次商议,一份大到宅基地置换规则、小到下水道铺设方式的《“5年再造新城村”方案》出炉。根据《方案》,村中将拆除泥砖房,村民宅基地统一规划,围绕祠堂两侧呈翼型展开建设,再按照每户60平方米重新置换。同时,在住宅区边沿地带建设砖瓦平房,用于安放农具、柴草、饲养牲畜,实现人畜分离。对于缺乏资金重建新房的村民,村里将建6套安置房,免费供这些村民暂时居住。

曾水先告诉记者,新城村拆旧建新过程中,村里没有给村民发放一分钱补贴,全部依靠自愿。在他看来,除了这份接地气的《方案》,村民理事会的带头作用也至关重要,“泥砖房宅基地较多的村民起初不同意按户数计算置换面积,村民理事会成员曾德池就率先将自家300平方米的老房子拆掉,将宅基地交由集体统筹分配,此举让不少持反对意见的村民改变了主意。”

像新城村这样发挥自然村(村民小组)党组织、村民理事会等的组织引领作用和贴近群众优势,已经成为清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顺利推进的关键密码。在清远,在村庄建设中,大多由自然村(村民小组)党组织和村民理事会组织村民商议,自主决定如何规划和建设、筹集建设资金、监管建设项目,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项目名称、整治内容、整治主体、资金筹措、整治时序,明确建设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解决办法。正因如此,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清远也创造出了“拆旧不补、青苗不补、人工不补、让地不补”的“四不补”经验。

产业活力增添美丽“底气”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既留住了青山绿水,也为乡村产业调整奠定了基础;反过来,如果没有产业作为经济支撑和内生动力,美丽乡村也无法保持长效发展。正是深谙这样的辩证关系,清远市把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列入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重要内容,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发挥“绿水青山”自然优势,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旧村的老屋正在改造成为民宿,预计年底可以开业。”陈荣伟告诉记者,除了与企业合作种植千亩连片优质稻以外,畔水村还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包括民宿、农庄在内的休闲农业旅游体系。

针对珠三角的旺盛旅游需求和庞大消费群体,清远市引导有条件的村庄结合新农村连片示范工程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景观旅游村镇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农业多产化、农村景区化、农民多业化、资源产品化,既实现了村强,也实现了民富。

英德市九龙镇罗屋村也正在试水民宿产业。与畔水村相比,罗屋村旅游产业起步更早。2016年,在村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的发动下,罗屋村民按照每人每股2万元入股,总共筹资300万元自主建成了“活水农庄”及“石磨文化长廊”两个旅游项目。而今,这两个项目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户持续增收的源头活水。

相关热词搜索: 美丽乡村 善治

上一篇:坞根镇探寻“产村融合”
下一篇:“中国画里乡村”安徽黟县:乡村旅游重品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