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
猕猴桃成为山区农民“致富果”
金色童话银树沟
初冬的八百里伏牛山,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鱼库豫西民宿村引来游人如织,白庙民俗文化勾起浓浓乡愁,黄狮湿地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好去处,双龙“淘宝村”让农产品跃上“云端”……走进地处伏牛山腹地的西峡县,与美丽景观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是该县产业特色明晰、人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和谐的发展态势。
“我们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立长效运营管理机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统筹山水林田系统治理,努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打造宜居宜养、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西峡县县长周华锋如是说。
近年来,西峡县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该县先后获得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全省生态县、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等殊荣。
树立生态理念做大“绿色产业”
霜降前后,寒意渐浓,昼夜温差加大,进入香菇采摘期。
11月12日,天刚蒙蒙亮,重阳镇下街村菇农张保贵夫妇就来到家门口的标准化香菇基地采摘今年的第一茬香菇。“在政府的引导下,俺家种了一万棒袋料香菇,按照目前的行情,净收入5万块钱不成问题。”看着菌棒上长出的菇蕾,张保贵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西峡县牢固树立“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按照“扩果、稳药、调菌”的发展战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思路,把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三大特色农业”作为产业扶贫、振兴农村经济的“一号工程”,致力走“水清民富”的生态发展之路。
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对新发展猕猴桃示范园每亩奖补500元,新建标准化香菇棚每棚奖补500元,对全县山茱萸基地实行GAP标准化管理。
目前,西峡县猕猴桃人工栽培基地面积达到12万亩,挂果面积6.8万亩、产量6.2万吨;香菇总产量突破20万吨、出口创汇6.53亿美元;发展山茱萸基地22万亩、产量3000吨,“三大产业”综合产值51.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果、药、菌”产业。
涵养绿水青山激活“美丽经济”
“过去一直守着金山银山过苦日子,俺做梦都想不到自家能开起宾馆,一年收入10来万元!”谈及眼下的好光景,双龙镇化山村伏牛山庄1号主人杜志涛笑得合不拢嘴。在西峡,越来越多的农民像他一样,趁着旅游扶贫的春风,搭乘乡村旅游的快车,将家门口的好山好水变为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涵养区,西峡县森林覆盖率达76.8%,被誉为“天然氧吧”“绿色心脏”。为了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该县相继出台了《西峡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西峡县旅游产业扶贫规划》等配套文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
得益于县里出台的好政策,越来越多的“能人”开始返乡创业。2013年,陈继台回到家乡承包了丹水陈河坡的2000亩山地,建起了生态果园和300亩花海,走出了农家乐和农业特色种植相结合的“农游一体”发展道路,眼下他的花海果香景区已初具规模。
为了实现由贫困山区到美丽景区的精彩嬗变,该县高点站位、科学谋划,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按照“一镇一品,一村一色”的思路,强力推进沿208国道旅游画廊、沿312国道农业观光长廊建设,推动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打响“避暑养生地、南阳老界岭”“中国天然氧吧”品牌。恐龙遗迹园、老界岭等景区游客接待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年接待游客681.5万人次,综合效益37.8亿元。
乡村旅游成为脱贫攻坚的“急先锋”。西峡县突出山水观光、特色餐饮、山地避暑、农游采摘、民俗体验等不同主题,与脱贫攻坚和全域旅游同步谋划了丹水恐龙小镇、丁河猕猴桃小镇、双龙香菇小镇、太平镇避暑养生小镇等4个特色小镇,打造了东坪、中坪、黄狮、鱼库等10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县已建成乡村旅游专业村21个,带动6个乡镇、1.5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年综合效益超过4亿元。
坚持“内外兼修”提升“颜值”“气质”
绿树成荫的乡村通道,鲜花点缀的游园广场,干净卫生的农村公厕,走进西峡县的乡村,处处可见生态宜居的新气象。
要“颜值”,更要“气质”。该县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标定位,统筹抓好森林生态、流域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四大生态”建设,实施“百河千村(自然村)万人清河行动”,加强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生态湿地20个,实施了13条河流重点河段综合治理工程。投资5.3亿元在鹳河和淇河沿线实施了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12个乡镇垃圾处理场建设工程,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1.88%,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84%。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采取PPP模式,投资6亿元推进农村道路硬化、文化广场建设、农村亮化工程、农村污水治理、公厕改造、河道治理等十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实现“绿、洁、畅、亮、美”。
建好更要管好。该县以创建河南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达标县为契机,把城乡环卫保洁、垃圾收集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统一推进,成立城乡环卫一体化调度中心,形成“村组保洁收集、县乡运输处理”的一体化运营格局。配备乡村保洁员709名,垃圾运输车31辆,收集车1500辆,各类垃圾桶(箱)8500余个,实现乡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采取“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依托北京首创集团,做好乡镇生活垃圾处理场运营和汇水区生活垃圾转运处理。与深圳龙澄集团合作,开展全县乡村生活垃圾清扫收集和非汇水区乡镇生活垃圾的转运处理,构建全域保洁一张网,实现“一把扫帚扫到底”。
截至目前,西峡县已创成全国文明村镇5个、国家卫生镇5个、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个,全国特色小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和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各1个,省级美丽乡村试点村12个,初步形成了“生态美、产业美、人文美、环境美、和谐美”的农村新形象。
推进乡风文明扮靓“精神家园”
“移风易俗、新事简办的多了,爱讲排场、好比阔气的少了;好人好事、道德模范多了,邻里纠纷、游手好闲的少了;吃苦耐劳、实干兴业的多了,缠访闹访、打架斗殴的少了……”五里桥镇黄狮村党支部书记董良玉细数着民风的转变。
变化始于该县开展的以“传家风家训、树公德美德、争先锋先进、做好人好事”(简称“传树争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该县还把“推进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工作纳入对乡镇街道“乡村振兴”的绩效考评体系。县乡向每个村选派1名包村干部,通过召开党员座谈会和村民代表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帮助制定村规民约的具体条款和红白喜事具体规定,最后经村民代表大会酝酿讨论、表决通过。
“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截至目前,该县90%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健全了红白理事会制度,细化了村规民约,积极推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传树争做”弘扬了正气,移风易俗新风扑面而来,全县信访总量下降1/3,涉法涉诉案件下降39%,公众安全感指数位居全省第一,西峡被评为“全省无到省集体上访先进县”;脱贫攻坚“五联四到户”、百企帮百村等做法和经验,得到省、市领导肯定;叫响“避暑养生地、南阳老界岭”品牌,“厕所革命”的做法和成效被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深度报道。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演绎幸福家园“田园梦”。西峡县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