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广西:蚕宝宝、小蜜蜂托起贫困群众致富梦

2018-10-24 12:48:45    央广网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作为全国贫困人口较多的省区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下大力气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正带领越来越多的贫困人口走上脱贫奔小康的道路。

在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高效生态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宽敞的蚕房里平铺着两排十几米长的桑叶,是幼年期蚕宝宝的“温床”。再过几天,小蚕进入成年期后,工作人员将悬空的木格下降至接近地面,待蚕逐个爬进木格开始结茧,就意味着这个月的收获期又将到来。这样“省力化”的设备是当地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自主发明的养蚕工具之一,德胜镇副镇长袁伟介绍,示范区免费对农户的蚕房进行改造,使得他们的养蚕更加规范化。

袁伟:凡是贫困户或者愿意进行蚕房改造的,全部免费改造,一户5000元。农业技术员常驻上坪村,群众种桑养蚕有什么技术问题,都可以过来咨询,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示范区主要起引领示范作用,可以来参观学习。

如今,桑蚕产业已经成为河池市宜州区的“金字招牌”,靠着这块“招牌”,当地贫困户从种桑养蚕中“领工资”,加快了脱贫的步伐。2017年宜州区桑园面积达34.678万亩,桑蚕生产已遍及全区16个乡镇所有村屯,养蚕农户达10万户,当地桑蚕面积和鲜茧产量连续12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种桑养蚕也成为当地产业脱贫的主要产业。包括宜州刘三姐桑蚕产业核心示范区在内的16个示范基地的创建,有效带动了各贫困村贫困户积极发展养蚕业,提高养蚕量、生产效率和成功率,增加收入。养蚕八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莫分清此前一年养蚕收入仅1万多元,在基地的帮扶下,现在养蚕年收入已经超过了2万元,这让他对明年脱贫更有信心。

莫分清:之前不懂技术,把叶子捡回家,砍碎了就喂,没有统一管理,现在我们稍微懂点技术了,消毒、残渣处理等方面都有管理。基地也免费给我们培训养蚕知识,我预计2019年脱贫,尽最大的努力。

截止2018年9月底,宜州桑园面积已经达到36.19万亩,其中贫困户扩种近0.45万亩。预计全年养蚕量150.1万张,养蚕收入29.68亿元,产量、产值再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500元以上。

宜州区农业局副局长韦泽文:我们宜州有两大产业,种甘蔗一年收一次,种桑养蚕是每个月都有收入,农户说种桑养蚕就是“拿工资”,卖一批蚕有几千块钱收入,养多的有一万多块钱,收甘蔗就是“发奖金”。

一面是桑蚕,一面是蜜蜂,位于广西桂林的阳朔县如今蜂蜜产业也干的风生水起。作为南方山区越冬采冬蜜的传统蜂场,2017年阳朔蜂蜜年产值1.84亿元。当地将养蜂优势产业与扶贫工作相结合,通过蜂蜜养殖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2017年,阳朔县开始试点发放蜜蜂给贫困户养殖。但由于刚开始贫困户养殖技术不熟,收效并不明显。今年当地改用了自养、半托管、全托管三种模式,让贫困户自主选择经营方式。每个贫困户发放五箱蜜蜂,由对接的蜂业协会理事负责全年的养蜂技术指导。

阳朔县水产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廖权茂介绍:养峰根据季节不同,管理技术也不同。所以我们教一年,学到技术后把蜂领回去自己养。五箱蜂,一年繁殖二三十箱没问题。

全托管的贫困户将蜜蜂寄存在蜂业协会理事的养殖场,扩展的蜂群和收获的蜂蜜都归贫困户所有。半托管贫困户可以到协会务工,在领取工资的同时还能学习养蜂技术。经过近一年的学习,参与蜜蜂半托管的贫困户廖林产对养蜂充满了信心。

廖林产:我今年第一次参加,明年要办一个蜂场,争取脱贫,我也学了技术。

据了解,到今年9月下旬,阳朔县列入蜂产业扶贫的22户贫困户共收获具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九龙藤蜂蜜3000斤,总价值约15万元。

阳朔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姚若祥:收获的蜂蜜采用比例分成的方式,14户全托管贫困户,每户可以分到大概100斤蜂蜜,价值超过5000块。下一步继续加强贫困户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九龙藤蜂蜜的养殖技术。

 

相关热词搜索:致富梦 蚕宝宝 广西

上一篇:我国将大力发展“水稻+”绿色生产模式
下一篇:天津静海绿色农业打造“舌尖上的世外桃源”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