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美丽乡村串成景 全域旅游惠村民

2018-09-27 13:35:15    海南日报

白沙邦溪镇芭蕉村一栋栋拔地而起的全新民居,既包含着民族文化元素、又洋溢着时代气息。

本报记者 张杰 摄

游人在白沙全域旅游暨风情小镇原生态茶园景区漫步。该原生态茶园小镇依托白沙农场场部原址茶园景观、河谷溪流及黎族文化等资源,将“茶产业”“旅游业”相结合,建设成一个集生态茶叶生产、茶园观光休闲、黎族文化体验、乡村养生度假为一体的茶园小镇。

本报记者 苏晓杰 通讯员 裴洪智 摄

 

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生态核心区,地处黎母山脉中段西北麓,这里群峰叠翠,溪流潺潺,不仅有“诗和远方”,也积淀着浑厚的乡土底蕴。

近年来,白沙立足生态优势,发力挖掘文化内涵,谋划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精品村庄,一幅幅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画卷正在白沙山区渐次铺开,一幕幕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让人可期。

1

守护生态 打造原生态乡村

三面环山,面朝松涛水库,位于细水乡的老周三村是个黎寨,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片苍翠的竹林、胶林与热带雨林之中。

坐船前往老周三村,泛舟湖面,两岸林木葱郁,远山如黛水如天,可谓一路水域一路好景致。到村寨码头下船后,通过一道遮荫绿色景观长廊,走进村寨大门就会看到,在热带雨林长廊和花草树木映衬下,一间间造型别致的木屋凸显着浓郁的“民族风”,墙上喷绘着一幅幅黎族图案,放眼四周,小桥、流水、竹林、槟榔、黎寨,一切都充满了黎族村寨的原生态之美。当你爬上天山顶俯瞰松涛水库,深蓝的湖面,晨起雾气仍未撩散,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小岛如同镶嵌在水面,让人涌起身临仙境的飘渺感觉。

“一路美丽到白沙,无需专程去景区,沿线一幕幕乡村景观就是咱白沙最原生态、最纯粹的美景。”白沙住建局美丽乡村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白沙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严禁砍伐树木,坚持用特色建筑点缀生态、修复生态,同时,将绿化宝岛大行动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引导村民在路边、沟边种植竹子,在房前屋后种植槟榔、花梨、沉香等经济树种和本土珍贵树种,既强化了生态建设氛围,也有效地促进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白沙有关部门还通过完善旅游功能配套,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实现增收,过上美好生活。

2

挖掘内涵 精品村庄层出不穷

今年中秋假期,外地游客周明带着家人来海南自驾游,车子缓缓驶进白沙阜龙乡山区腹地,刚一来到有着“红色基因”白准村就看到,在村道两侧的浮雕墙上,一幅幅红军与黎族同胞团结抗敌、鱼水情深的画面栩栩如生,生动重现了那个年代的“红色”故事,这也让周明一家人感触颇深。

“白准村建设得很有特色,还预留了一定的空间用于发展黎族特色民宿,这个创意真不错。”漫步在百年古树撑起的一片片林荫下,一排排统一规划又尽显黎族元素的房屋映入眼帘,也引得周明一家人频频拍照留念。据悉,白准村于2017年被列为白沙美丽乡村重点建设村庄,一期建设就投入约700万元对房屋外立面进行改造,不仅将自然风景融入到村庄建设中,还努力挖掘村庄的“红色基因”,因地制宜谋划发展红色旅游和特色民宿。截至目前,白准村已引进企业打造“圣哒哒”民宿项目,利用部分贫困户的闲置房屋打造出一批黎族特色民宿,进一步完善乡村游配套设施。

乡村振兴,先要留住“活的文化”,近年来,白沙各乡镇根据美丽乡村不同的生态特点,努力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如,元门乡罗帅村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并获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景区”、邦溪镇付俄村获评为“全国文明村镇”、邦溪镇芭蕉村获评为“全国最美特色村”、细水乡老周三村获评为“全省十大最美乡村”。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县累计投入资金6.8亿元,开工建设88个美丽乡村。今年9月19日,海南省第三批美丽乡村示范村公布,白沙新增6个“三星级”美丽乡村,至此,白沙“五星级”美丽乡村为1个,“三星级”美丽乡村为9个,这一个个精品村庄,也吸引了一拨又一拨游客前来观景、留宿,感受着乡野小村的温暖和亲切。

3

共享农庄 成为乡村游新风尚

晨起,在七坊镇镇墟旁,迎着清爽的风,穿过古朴的黎族船型茅草亭大门,占地达20多亩的多彩花海立即映入眼帘,绿茵中,一株株饱蘸晨露的格桑花灿然绽放。不远处,在那一片葱郁的橡胶林荫下,一栋栋造型别致的木屋旅馆营造出童话森林的意境,这里就是白沙阿罗多甘共享农庄,是海南省首批共享农庄试点单位。

既然是农庄,原生态的特色瓜果是必不可少的,在生态农场室内大棚里,一株株圣女果、苦瓜、南瓜等热带特色高效果蔬长势喜人。此外,儿童乐园、房车营地、热带植物园项目已在收尾,跑马场、动物园等互动游玩项目预计于今年底启用。“在海南生态核心区建设共享农庄,既契合美丽乡村生态旅游,又有现代农业气息,这条绿色发展道路也一定会加速实现乡村振兴。”日前,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委员魏海慕名前来阿罗多甘调研时禁不住称赞。据阿罗多甘经营方负责人陈亮介绍,按照规划,未来,阿罗多甘将拓展至约5000亩,吸纳周边更多的农户入股,“抱团”打造竹寨、椰寨、工艺坊、美食坊等黎族风情小镇片区。

白沙黎族自治县有关负责人介绍,白沙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引导村庄将原有单一的传统农业生产转型为乡村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业和农业全业态融合。同时,有关部门积极谋划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体育休闲、疗养度假、雨林探险等结合,将单一的农居点升级为有特色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基地。现今,随着阿罗多甘共享农庄、五里路有机茶共享农庄等建成投用,当地的生产、生活、生态也随之得到改善与提升,美丽乡村融合全域旅游带来的一系列利好,也正在惠及着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 (记者 曾毓慧 特约记者 吴峰 通讯员 郑东庚)

相关热词搜索:成景 村民 乡村

上一篇:贵州省14个县(区)退出贫困县综述:下足绣花功夫
下一篇: 黑龙江:文明乡风吹进农民心里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