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临近,在国新办20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来自内蒙古、湖南、河北和江西的4名基层农业工作者,围绕“农民丰收”交流了有关情况。
“说起今年的收成,可谓是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好。整个阿荣旗粮食产量预计达到42亿斤,相当于全国13亿多人每人3斤多粮食。现在全境内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丰收在望啊!”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旗委书记栾天猛话语里满是喜悦。粮满仓,蟹正肥。江西省彭泽县稻鱼综合种养领办人黄国平说,20日当天刚好是大闸蟹开捕首日,预计今年产量可达到2700吨,比去年增加1100吨。
为了迎接首个农民丰收节,各地发挥优势,各显神通。栾天猛介绍,县里提前一个月围绕肉牛、马铃薯、甜菜等七大产业展开评选,大家积极性特别高。“我们的‘大豆王’单株上有90多个豆荚,折算到一亩上的产量就是420斤。”而在鄱阳湖畔,一场农产品的盛会正在展开。“当地的合作社、农民都纷纷把自家农产品搬到全省的展览上去,过去哪有这样的机会呢。”黄国平说。
丰收的背后,是科技兴农、绿色兴农。“身边的农民们已逐渐意识到,科技提升才能带来品质和产量。”黄国平坦言。他所在的合作社,每年拿出利润的5%,专门用于研发水稻、水产品等。湖南省种粮大户董敏芳说,今年水稻最低收购价格下调,合作社及时调整生产结构,转为稻虾、稻鱼、稻蛙共养模式,“不仅做到了不施药,而且整个产值翻了三番。”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在农村,懂技术、经营和管理的人才比较少。”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新兴职业农民,董敏芳深有体会。河北省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介绍,当地农校把课堂开到村里,对村里208名果农进行了培训,其中191名果农获得了国家认可的高级工、初级工证书,顺利注册了家庭农场,成为新一代的乡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