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敢教日月再换新天

——回看兰考脱贫“四个一”的实践与示范

何兰生 施维 张培奇 李国龙 范亚旭    2018-09-10 11:30:30    农民日报

初具规模的黄河湾风景区,秀美的风景源源不断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游玩。资料图

1962年兰考县东坝头乡沙丘原貌。图片新闻

 

在九曲黄河的最后一道弯,有一个平凡而特殊的村庄——河南兰考张庄村。

昔日,这里曾是兰考最大的风口,风沙弥漫,田毁苗亡,饥荒贫穷,“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在这里找到了治理风沙的良方,开启了兰考战“三害”、求温饱的艰难岁月。

如今,这里有了一条幸福路,路的两边,宁静的小院,干净的民宿,特色农家店,“梦里张庄”农旅品牌引来八方游客,正稳定脱贫奔小康。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张庄访贫问苦、指导脱贫,兰考踏上摆脱贫困的最后里程。

一个村庄见证着一个县域的发展之路,一个县域折射着一个国家的脱贫攻坚历程。兰考,这个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坐标”,50年前因焦裕禄精神发源地为全国熟知。如今,又因为其率先脱贫的攻坚实践,在新时代的奋斗历程上扬起了一面旗帜。

2017年3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了“兰考县退出贫困县”新闻发布会,“兰考脱贫了!”的消息飞向全国、飞向世界。而今,距离兰考脱贫已有一年多时间,正值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来到兰考调研走访,访过往,看今朝,思未来,既是在回顾兰考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深入总结兰考脱贫奔小康的经验,更是在感受新时代背景下焦裕禄精神的现实意义,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要求。采访中,我们为兰考而震撼,而感动,也深感兰考经验值得总结,兰考精神历久弥新,兰考样本价值不菲。

坚守一个价值论:走群众路线——“兰考之问”令人深思!惟有真正把群众的冷暖疾苦装在心里,切实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就不愁打不赢脱贫攻坚战

回望过去,兰考人民有伤痛、有骄傲,但更多的是遗憾。

历史上,频发的战争和水患,是兰考贫困的根源。兰考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战争多达1500多次,截至新中国成立前,黄河在兰考境内决口达143次,其中大的改道8次,“风沙”“盐碱”“内涝”更是频频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结束了兰考水患。但“三害”仍让兰考人民吃尽苦头。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带领群众开始战“三害”。焦裕禄心中始终装着群众,工作始终为了群众,树立起一座丰碑,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兰考人民怀念焦裕禄、感谢焦裕禄,更受到焦裕禄精神的感染与鼓舞,艰苦奋斗,战胜“三害”,风沙地变成良田沃野,解决了温饱,不再跑外要饭。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兰考的头上一直戴着“国家贫困县”的帽子。

“守着焦裕禄精神这笔财富50年了,为什么兰考至今还戴着贫困县的帽子?”——2014年5月8日,兰考县委一间会议室里,河南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正在召开。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王新军提出了被很多人压在心底已久的“兰考之问”。

“兰考之问”触及了兰考干部群众的灵魂,引起了兰考干部群众的深思,问出了当时兰考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群众为什么还没有富起来?二是干部为什么没有走好群众路线?

这两个问题的实质都直指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干部没有真正把焦裕禄精神内化于心、外塑于行。党员干部改进作风、贴近群众、取信于民,真正把群众的冷暖疾苦装在心里,切实为群众干实事干好事,就不愁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不愁走不上小康大道。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兰考县委常委坚持敞开大门,带头入村驻户蹲点调研,广泛深入听取群众的意见、要求和呼声。仅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就有近万条,引导了转变作风的方向,干部工作更贴近群众。

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群众路线始终是我党的工作法宝。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国家建设阶段,无论是摆脱贫困,还是奔向小康,都需要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出发,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干部更关心群众了,群众更信任干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就能更顺利地开展。

让兰考干部群众最激动兴奋、最备受鼓舞的是,2014年,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兰考作为联系点,总书记在三个月内两赴兰考,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社会民生发展情况。

“要像焦裕禄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在考察兰考县为民服务中心时,总书记对大家如是说。

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兰考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抓好改革发展工作指出,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总书记给兰考指明了发展方向,焦裕禄精神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回顾总结说,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兰考的指示精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对焦裕禄精神再弘扬、再学习、再践行,让干部深入群众、关注群众、为了群众,唤起了干部的精神,激发了干部的干劲。

也就是在2014年,兰考县委斗志昂扬、自我加压、信心满满,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

使命必达,一诺千金!承诺的背后是兰考县上上下下干部动力的极大调动,热情的极大激发。全县四大班子每一位领导都有贫困村联系点,实实在在到村里住过,和老百姓面对面聊过。通过驻村制度,切实发挥好以上率下的作用。

2015年初,兰考在全县科级和后备干部中抽调345名优秀干部,进驻115个贫困村开展帮扶。三人一个队,一个队包一个贫困村,每个工作队都扎扎实实地“铆”在了村里。他们不仅成为扶贫一线最坚实的主力军,也在实践的熔炉中实现了群众意识的锤炼和工作能力的提升。“经过驻村扶贫的洗礼,应该说现在驻村工作队不愧是全县后备干部的中坚力量,他们也是未来兰考的希望。”蔡松涛说。

把握一个辩证法:抓内生动力——“等靠要”实现不了真脱贫,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兰考之问”要靠“兰考之干”来回答

奠定了价值基础,干部扶贫就有了动力,但“扶贫”只是“脱贫”的外在动力,谁也叫不醒装睡的人,只有唤醒贫困群众的“志”,激发内生动力,脱贫才能有效、才能牢固、才能可持续。

兰考脱贫也曾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2015年,兰考县给每个贫困村10万元到户增收资金,帮助农户发展脱贫项目。在惠安街道乔庄村,驻村干部代焱在走访中发现,35户贫困户中,有5户没有把钱用来发展产业,贫困户的解释五花八门,要么是“吃了”,要么是“卖了”,要么是“丢了”。

“等靠要”实现不了真脱贫。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刻,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群众的主动性问题。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为了转变“等靠要”的思想,代焱想出了循环使用扶贫资金的办法,使用一个周期后,要收回,给其他贫困户使用,这就给贫困户带来了压力。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贫困户怕用了资金还不上,不敢用了。代焱又给想发展产业的贫困户申请了保险政策。这样一来,激励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脱贫,还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兰考形成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组合政策措施。在集中的“春风行动”中,贫困群众精神和生活面貌差的问题得以改变;在一次次举办的“晚间会”中,宣讲政策、评比干劲,贫困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得以提升;在开办的一家家爱心美德公益超市里,凭劳动成果获得积分券,依靠劳动脱贫的习惯得以养成。

原本破落杂乱的院落,变身为温馨整洁的庭院。记者在谷营镇曹庄村,随处走进一家农户,看到的是修葺如新的房子,利用旧瓦旧砖设计铺设的花池和地面,还有干净的院落。村民史桂英说,“保持干净已经成习惯啦,这样多舒心啊!”

心情舒畅,精神焕发。激发内生动力需要找准“药捻子”,用好外在推动力。2016年2月,兰考县开展“春风行动”,发动全社会力量帮助贫困群众,推出“五不五有”政策,所有贫困户不能住危房,要有大门和围墙;不能没门窗,要有玻璃和纱窗;不能没家具,要有床柜和桌椅;不能没家电,要有有线电视和电扇;家里不能脏乱差,屋里屋外环境要有大改变。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让7000多贫困户,从“五不”变成了“五有”,吹醒了贫困户的精神和志气,为激发内生动力打好了基础。

唤起了热情,还要把热情转化为干劲。50多年前,焦裕禄曾经在兰考树立起“四面红旗”,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成为兰考干部群众心中的旗帜。四个村子里,在脱贫攻坚战中,只有赵垛楼还没脱贫,特别是困中之困、坚中之坚的10户,在“泥潭”中待惯了,对出不出去无所谓。

“破罐子破摔,可真不中!”乡里的干部着急,村支书王建胜更着急,与大家几经头脑风暴,想出了“夜间会”的法子,每周固定一个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说说都干了啥,进行干劲评比,前三名有奖,让贫困户比学赶超。

赵垛楼首创的“夜间会”推广到了兰考的全部贫困村。兰考的干部们总结,“夜间会”的方式不仅让贫困户赛成绩、有荣誉,红红脸、找差距,还让干部们掌握每个贫困户的动态,与贫困户经常聚在一起,既增进感情,也便于及时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但另一个问题也来了,干劲评比开展次数越多,奖励对贫困户的激励效果会逐渐变弱。如何突破边际效应,获取不衰竭的激励效果?

兰考给出的答案是社会扶贫,解决“你送的不一定是我要的”等帮扶不对称问题,探索出以爱心公益超市为平台,以“巧媳妇”工程、人居环境扶贫、助学扶贫为支撑的“1+3”社会扶贫模式。

走进谷营镇的爱心美德公益超市,货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与一般超市不同的是,这里的货物不是“明码标价”,而是“明码标分”,贫困户依靠劳动在“巧媳妇”工程、人居环境保持、助学扶贫中,通过劳动、资助、奖励等积攒积分券,到店兑换日常所需。兰考已经在16个乡镇街道设立了31家爱心美德公益超市,截至2018年6月底,共发放爱心卡和爱心券16万张,2285户贫困群众兑换物品。

负责兰考社会扶贫的兰考县统战部长刘广亮说,这切实转变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改变生活的积极性,实现了“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升精神”的目的。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行走在兰考的大街小巷,记者感受最深的不只是脱贫攻坚带来的兰考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是干部群众精气神的全面一新,是“县级领导领着干,基层干部抢着干,贫困群众跟着干”的“兰考之干”带来的兰考脱贫内生动力的根本转变,这更为兰考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瞄准一个方法论:强化精准扶贫——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抓手,精准、精准、再精准,落实、落实、再落实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但究竟何为精准?很多地区在扶贫中并没有真正弄明白、想清楚。

在兰考,精准扶贫的背后是一整套完备的识别、考核、帮扶、激励、退出机制保障,让“精准”能真正精准落地。

兰考每一位贫困群众的家里墙上明显位置,都张贴着一张海报挂历,海报上有驻村干部的照片、姓名和联系方式,还清清楚楚地列出每一项扶贫政策。记者在农户家中看到的是2018年的海报挂历,不仅有建档立卡贫困户政策覆盖情况,还有稳定脱贫奔小康可到户的新政策。

一张海报亮明精准扶贫,而海报背后是兰考干部几年来的艰苦奋斗和探索创新。焦裕禄同志曾经说过,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在新时期兰考干部群众的脱贫工作中,也贯穿这一思维,体现了精准扶贫的方法论。

吴长胜主抓兰考产业扶贫工作,几年来,他的职务从副县长到政法委书记再到政协主席,职务虽然变了三次,但不变的是兰考产业扶贫工作依然由他主抓。吴长胜说,“六个精准”着重解决的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扶持谁”“如何退”要义在于工作认真、群众认可,真正难点在于“谁来扶”“怎么扶”。

“谁来扶”的难点在于,如何发挥好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怎么扶”的难点在于,如何精准、精准、再精准。

最初派出干部时,兰考县委调研发现,交通、住建、水利、农林等部门帮扶的村往往能得到较大实惠,而文联、供销社、档案局等部门帮扶的村却难以享受较多实惠。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显然不行。兰考县委根据群众所需,整合各类资源,谋划制定了12项帮扶政策,提供给驻村工作队员因户因人对号入座,让所有工作队员工作有抓手、帮扶有底气。

而更深层次,则是精准系统的机制布设。——组织机制。记者在兰考县委常委的扶贫分工列表中看到,县委常委人人都有扶贫“责任田”,都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根据常委工作与扶贫工作的关联性以及常委的工作经验履历,明确每名常委的扶贫工作内容,从县委层面协调推进脱贫攻坚。

—激励机制。越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干部。兰考在县乡换届中提拔重用196名干部,其中132名来自扶贫一线,“重基层、重一线、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让基层干部看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开展“重树四面红旗”活动,提升村党支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营造基层党组织比学赶超的竞争意识。先后两批,评选表彰70名驻村扶贫标兵,也全部被提拔重用。

—监督机制。在兰考精准脱贫的过程中,处处都有督查局的身影。仅取一个时间切面,2016年3月,督查局用半个月的时间对全县2.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不漏地进行排查摸底,梳理出共性问题11个、个性问题5个、突出问题1个。兰考县委专门召开会议、出台文件,本着“谁家孩子谁领走”的原则,推进问题精准整改。

大到每一个项目的推进,小到每一个贫困户的救助,上至县委书记、县长,下至每一位基层干部,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抓手。精准、精准、再精准,落实、落实、再落实,扶贫无死角,帮扶不遗漏!

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与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聊天,与县委干部座谈……在兰考,记者处处都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精准”带来的群众生活变化,也体会到“精准”对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和工作作风的提升。精准,不只是扶贫的方法论,也成为基层干部做好其他工作的重要法宝。

夯实一个发展观:稳定脱贫奔小康——“兰考之变”有了,但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后脱贫时代”的兰考拉开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大幕

兰考摘帽了!兰考大变样了!但2万人刚刚跨过贫困线,还有7000人在贫困线下,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随时可能发生。脱贫攻坚只是补齐了短板,而全面小康则要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任重道远,不得松劲,发展永远在路上。“兰考脱贫基础还比较薄弱,兰考与全面小康还有不小差距。”蔡松涛说,脱贫之后不急于冒进,抓好稳定脱贫,坚持把稳定提升脱贫成效作为工作重点,坚持工作队驻村帮扶,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坚持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统筹持续解决脱贫过程中遗留问题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稳定脱贫,多措并举进一步夯实全面小康基础。

正是因为兰考从一开始就明确: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不是为了脱贫而脱贫,而是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高度去理解脱贫攻坚,从强县富民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去谋划脱贫攻坚,从践行群众路线开展作风建设的维度去推进脱贫攻坚。这为后来兰考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前期的努力在“后脱贫时代”的兰考,显现出深层次的战略意义和前瞻性发展眼光。

2017年3月18日上午,一场千人大会在兰考县体育场上召开,450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书记、450名农村党支部书记、450名驻村工作队长手拉手进行对接,拉开了兰考“稳定脱贫奔小康”的大幕。

驻村工作队是有效的工作方式,在稳定脱贫奔小康中应继续发挥作用。2017年3月上旬,兰考择优选择了1064名优秀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驻兰考全部450个行政村,实现了“驻村稳定脱贫奔小康工作队”与“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无缝对接。

回顾贫困户退出阶段,许多贫困户不愿意退出,担心“脱了政策又返贫”。从实际出发,贫困户的这些担忧是正常的,他们刚刚跨过贫困线,脱贫致富能力还较弱。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兰考在脱贫攻坚12条扶贫政策的基础上,新出台“三保障、五政策”,持续发放到户增收、教育补贴、医疗救助、低保和临时救助等资金,持续开展危房改造,持续安装分布式光伏电站等,支撑稳定脱贫奔小康。

在脱贫攻坚阶段,兰考围绕家具制造、食品加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城乡统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布局,形成了产业集聚区、乡镇特色产业园、特色专业村的产业区域布局,打造普惠金融示范区,加大对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重点培育了恒大产业家具联盟产业园,正大、禾丰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相继引进格林美、富士康、光大等行业龙头企业,拉动群众就业,增强县域综合实力。

“产业是强县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但没有五年、八年的时间,产业很难培育起来。”蔡松涛说,对脱贫攻坚中已经初步培育形成的产业,要持续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加大支持;对尚未形成特色产业的村,逐步谋划实施具体项目。

从战胜“三害”,到解决温饱问题,“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稳定脱贫奔小康,兰考干部群众精神饱满、干劲正足。如今,兰考干部群众继续弘扬焦裕禄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蹄疾步稳奔小康,敢教日月再换新天!

相关热词搜索:新天 日月

上一篇:“科技小院”:创新教学科研 滋养“三农情怀”
下一篇:风绿塬峁赛江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