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三农 > 正文

激发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

2018-08-08 11:34:50    黑龙江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既包括乡村经济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的振兴,也包括乡村治理体系的创新和乡村生态文明的进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振兴助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乡村振兴能否实现,取决于乡村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好坏,取决于乡村一二三产业是否兴旺发达。产业兴旺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文化的发展振兴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产业兴旺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生产力,通过对乡村独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市场运作,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意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为实现产业兴旺提供重要支撑。

文化振兴助力“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整洁的村容村貌,既直观反映乡村的文明程度,也是美丽乡村的外在表现。实现生态宜居,需要通过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形成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低碳的生活方式,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价值观,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宜居,更需要乡村特色文化的底蕴依托。在我国乡村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独特的文化已经与村落布局、族群地标、建筑形式融为一体,文化是村落、地标、建筑的灵魂,村落、地标、建筑是文化的外在展现。生态宜居不仅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真正做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文化振兴助力“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能够为产业兴旺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为生态宜居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的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也是生活富裕的重要内涵,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文化发展振兴推动乡风文明。要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在乡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同时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促成农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文化振兴助力“治理有效”。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在乡村治理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自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实现自治,必须加强自治能力建设,培育自治文化,养成自治意识,掌握自治方法,提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法治是乡村治理体系的保障,实现法治,必须培育村民法治意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自觉,养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行为习惯。德治则是乡村治理的支撑,实现德治,必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乡村文化,塑造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道德标准,大力倡导移风易俗,用诚信、友善、孝德净化乡村,营造风清气止的淳朴乡风。

文化振兴助力“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实现生活富裕,首先要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通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能够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文化的发展可以赋予农业和农产品以更多的乡村文化内涵,实现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农民在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体现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文化的发展振兴,可以为农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农民在精神文化层面有更多的充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高原丽)

相关热词搜索:乡村 动力 文化

上一篇:让乡村共享“租房时代”红利
下一篇:让“绿饭碗”成为脱贫致富的“铁饭碗”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