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西日报》报道,富川瑶族自治县葛坡镇葛坡社区青山脚村里,有一个原生态的平地瑶表演团队。30多名团员中,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也有36岁。这些瑶族传统文化表演者的老师,则是今年才23岁的徐维生。
徐维生何许人也?他从富川考入广西师范大学声乐专业学习,上大二时,因3位民间授业师傅中的两位离世,感念当地原生态的平地瑶文化艺术传承渐熄,随即退学,回乡收徒传艺。他访遍当地瑶族村落,搜寻、记录了平地瑶的山歌唱法、舞蹈跳法、芦笙长鼓等乐器制作工艺和演奏方法,将瑶族芦笙制作工艺完整保留下来并加以创新;他收集整理瑶族歌书、鼓谱等瑶族民间音乐历史材料,把平地瑶歌曲的形成、历史变迁以及唱法特点讲给学生听,让大家对本民族歌曲有系统性认识。
考上大学本就不易,能考进声乐专业更难,然而,已上大学两年的徐维生却退学回乡,聚拢一批志同道合者组成了平地瑶表演团,自称“为平地瑶文化而活的人”。为什么?图什么?“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就是想把瑶族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并传播出去”。细看过新闻,不难有答案。
美哉广西,既应有“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靓丽容颜,也应有独具民族传承的文化内涵。由此,广西的发展之路,才会走得更远更有底气。散落于乡间村屯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居建筑、民间音乐、民族服饰、劳动工具、民风习俗等等,都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记录整理、搜集归纳、创新光大,乡村有了文化传承,乡土广西才有根的故乡记忆,乡愁才有安放之地。
在这一链条中,传与承是至为关键的环节。如徐维生一般,人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传承做点儿什么,无论大小、无论多少,无关乎名与利,只关乎“吾心安处”的价值选择与表达。
传承,正在受到重视。2014年7月,广西《全区村史室建设工作方案》出炉。此方案的实施,是“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第二阶段“生态乡村”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鼓励支持村史室建设、村屯文化的收集和传承。如今,建村史馆、修村史志在广西已勃然兴起,据《南宁日报》7月23日报道,仅南宁市目前已建成922个村史室,每一间村史室都是为人们探寻当地历史发展脉络打开的一扇窗。
村史室和徐维生所做的文化传承工作,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意义。“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民族文化既有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市场价值,更有养育一方人精气神的根祗意义。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传承好保护好民族文化,乡土积淀记忆,文化代有传承,文明才有根基。(子 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