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乡音乡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乌兰牧骑艺术服务团成员为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乌兰牧骑队员提供专业指导。 侯久江 摄
◎核心提示
进入7月以来,我区各高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陆续开启。今年,暑期“三下乡”活动围绕“青春大学习 奋斗亮北疆”主题,学生们深入农村牧区,开展教育关爱实践、科技支农支牧等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们奉献着、收获着,谱出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乐章。
7月17日下午,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第二小学多功能厅里,飘出悠扬的歌声。在这里,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乡音乡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乌兰牧骑艺术服务团的成员们正在与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的乌兰牧骑队员们一起排练节目。两天后,他们要在当地进行联合汇报演出。
7月14日,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乡音乡情”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乌兰牧骑艺术服务团从呼和浩特市启程,奔赴苏尼特右旗朱日和镇。他们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在与当地乌兰牧骑交流合作演出的同时,进行实地教学。有来自音乐学院不同班级的长调、呼麦、马头琴、独唱、舞蹈等不同专业的10位同学和5位老师组成了这支艺术服务团。
刚到朱日和镇,他们便奔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博物馆和乌兰牧骑文化宫,了解乌兰牧骑历史,接受乌兰牧骑精神洗礼。服务团成员、研一学生李玉娜在微信朋友圈里说:“弘扬乌兰牧骑精神,服务乌兰牧骑事业。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队伍,有幸到实地感受和学习乌兰牧骑文化和精神,颇有收获。我将继续学习、前进,让乌兰牧骑文化和精神永远传承下去。”接下来的几天,呼麦教师、长调教师、民族音乐学教师等对朱日和镇乌兰牧骑队员进行现场指导,学生与当地业余乌兰牧骑队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大家还探访了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建队老队员之一的荷花老人。
服务团领队侯久江介绍:“不同于往年巡回演出的服务形式,今年学院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借助学校成立丝绸之路国际乌兰牧骑的契机,更多突出交流、指导和服务。事实证明,这样的‘三下乡’实践性更强,学生收获更多。”
这个暑假,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的12位同学也开展了一次与以往相比有些特别的“三下乡”活动——由内蒙古大学团委书记王烨辉和校园文化实践部副部长冯时带队,红色筑梦小分队的成员们奔赴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开启了他们的教育扶贫之旅。
参观托克托县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图片展、走访老党员和老干部、走访新营子村贫困中小学生家庭……红色筑梦小分队的行程排得满满的。小分队队长、电子信息学院研二学生康伟德说,队员们干劲十足,当日事情当日毕,每天都得忙到凌晨2点左右,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是在炕头上采访的老党员的话给了他们太多感触,是深入贫困学生家庭家访更让他们坚定了教育扶贫的决心。“用有限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出征仪式上的一句话,队员们渐渐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4天的活动一结束,小分队拿出了一万多字的调研报告,有分析、有建议,活动效果超出了带队老师的预期。调研报告完成了,小分队的使命还远未结束,他们想做一个“先行教育——内蒙古高校学子教育扶贫公益平台”的项目,要把教育扶贫活动长期做下去。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大学生们得到学习和锻炼,也深受所到之处群众的欢迎。朱日和镇乌兰牧骑老队员乌云其木格说:“虽说艺术服务团的老师和学生年龄都比我小很多,但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希望这种形式的‘三下乡’活动多开展一些,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得到舞台艺术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托克托县中滩村老党员王兵厚拉着康伟德的手久久不肯松开,老人激动地说:“欢迎你们多来农村走走看看,希望你们毕业后能到中滩村来教教娃娃们,让娃娃们多长长见识。”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国情、了解社会、接受教育、增长才干、提高技能、砥砺品格的重要途径。如何让“三下乡”活动更扎实有效?康伟德有很多想法:“提前规划好课题,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到调研对象,同时促进我们自己的思想水平、个人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要重视团队的力量,团队合作才能事半功倍。另外,活动的服务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的那几天,要能够形成一种长期效应,真正实现‘三下乡’的目标。”(记者 刘志贤 实习生 刘玉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