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邹长春: 与深海第一次亲密接触

刘园园    2018-10-19 09:53:58    科技日报

自从上个月回到陆地,邹长春便“无缝”转入忙碌模式:参加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仪式、进行辽宁秀水盆地野外勘查、参加大陆科学钻探国际研讨会……不过闲暇缝隙,三、四月份在西南印度洋漂泊的点点滴滴常在不经意间钻进他的脑袋。

在“向阳红10”科考船上最令邹长春难忘的,就是“无休无止的摇晃”。那几十天,邹长春一直在寻找船上最不摇晃的地方。“回到岸上、踏上土地的那一刻,那种接地气、平稳的感觉真好。”他说。

论晕船程度,邹长春可以在整艘船上排前两名。晕船最厉害的那几天,躺在床上的他,连坐起来都困难。

作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邹长春把科研足迹留在了大陆科学钻探、油气与金属矿勘探、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以及岩石物理实验等多个领域,它们都与地球深部探测相关。不过参加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所进行的西南印度洋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是邹长春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深海。

谦逊温和,科考船上来了位“微笑专家”

谦逊温和,是邹长春的标志,无论何时他的脸上总挂着微笑。听记者称呼自己为“专家”,他连忙摆手,“我也是第一次出海,是来学习的,不是专家”。

邹长春在科考船上确实没什么学者架子。在船上,常能看到他和队友们一起拉着止荡绳,一起在印度洋上值夜班,一起大汗淋漓地在后甲板布放和回收深海勘查设备。“一旦上了船,就没有什么学生、工程师、教授的区别了,都是科考队员。”只要看到有需要的地方,他总愿去帮把手。

“这没什么的。”邹长春笑着对科技日报记者说。的确,对于常年参与地质勘探的邹长春来说,这点辛苦算不得什么。

为了获得一手资料,他需要经常跑到野外做调查,一去短则数日、长则数月。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对邹长春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前几年,我跟团队在海拔4100米的祁连山多年冻土区开展水合物勘探工作,高寒缺氧,一天内能经历晴、雨、风、雪好几种天气呢。”他笑着说。

总在陆地上东奔西跑的邹长春,其实早就和海洋结缘。

早在2001年,邹长春就进行了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前沿研究项目。他对海洋资源的关注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只不过当时的研究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如今,他终于得偿所愿,触及大海。

到海上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要着力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邹长春认为,科研人员在开展研究时必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要有前瞻性。这也是他在开展陆地相关地球物理研究时所坚持的思路。

科研任务外,邹长春还承担着教学管理任务,担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他笑称,这次出海是学院的“破冰之旅”,代表了学院对海洋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视。

在中国大洋49航次科考任务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共派出17名师生参加,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去年年底,邹长春的两名研究生参加了本航次第一航段的科考任务。到第三航段时邹长春亲自出马,他是该校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第一位参加大洋科考任务的教授。

探秘“蓝色大陆”,下次出海要有备而来

在远离尘嚣的大海深处一待就是50天,对平时工作繁忙的邹长春而言并非一件易事。

他原本计划参加一、二月份的大洋科考任务,因为当时正值寒假,可以少耽误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但身为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测井子工程负责人,邹长春担心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在寒假期间可能会进行松科2井测井施工作业,因此将出海时间延至三、四月份。谁料,松辽盆地科学钻探工程的野外测量项目不巧也推迟到三、四月份启动。于是,邹长春不得不派团队其他成员开展相关工作。主管学院科研和研究生工作的他,这段时间也只能通过科考船上带宽十分有限的网络,远程处理相关事务。

所以在“向阳红10”科考船上,经常可以看到邹长春抱着电脑,在这艘船的实验室寻找不太摇晃的安身之地。好让他忙完科考任务后,可以继续在电脑前忙国内其他工作。

但邹长春依然觉得这次出海经历很值得。相对于陆地地球物理技术,我国海洋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而他在陆地上进行的研究项目,对深海地球物理研究又有很大帮助。去年五、六月份,邹长春的团队就开始为在西南印度洋的深海钻探项目起草项目设计书。在海上参与科考作业的几十天里,邹长春更加真切地了解到海上科考的现场情况,以及深海勘探设备的使用环境。“这对深海钻探设备的设计研发工作非常有帮助。”他说。

邹长春说,如果说这次是来海上看一看的话,下一次就要带着研发好的设备和更具体的研究思路来了。只是,他希望下次出海时晕船不要太厉害。

相关热词搜索:长春 深海 第一次

上一篇:艾尼瓦尔·吐木尔:8年送贫困生30多万个馕
下一篇:王付欣:做学生的“青春摆渡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