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最近有点忙。作为富士康的创始人,近一个月以来他现身北京、广东、天津等地的工业峰会,讲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工业制造。还有报道称,他推掉了李嘉诚的饭局,坐3个小时飞机、只吃了一碗10块钱的阳春面,就准时出现在清华大学跟“代表未来”的学生们“交交心”,讲授的是富士康在工业互联网赋能时代的愿景。
6月6日是富士康三十周年庆典,这一天公司还举办了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正装出席的郭台铭再次强调而立之年的富士康要全力推动智能制造。
两天后,富士康以简称“工业富联”在上交所敲钟上市。“工业富联” 谐音“工业互联”,与传统意义上的富士康不一样,它主要包括通信网络、云服务设备及精密工具和工业机器人三部分,是从集团母公司鸿海精密旗下剥离出来的业务,包括鸿海13个次集团业务之外的所有优质资产。
富士康此次在A股IPO预计募集271.20亿元,是国内A股自2015年以来IPO最大的融资额,也是A股IPO规模最大的非国有企业。证监会以最快的速度(36天)批准其过会。相比之下,一般公司的排队时间要长很多。有分析公司指出,2017年前三季度IPO的企业,从预披露到上会的平均排队时间为566天。
6月8日当天,开盘后“工业富联”迅速涨停,市值达3900亿元,超过海康威视(当天3603亿元),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按照A股大部分新股十几个涨停的惯例,富士康的市值将继续上涨至万亿。
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创办于1974年,最早生产塑胶产品,但那一年石油危机爆发,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塑料制品厂举步维艰。面对股东的退出,郭台铭从岳父处借钱维持工厂运营。彼时,黑白电视机在台湾刚刚兴起,郭台铭带领工厂改做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捣鼓几年,随着市场变化,鸿海精密进军计算机领域,1983年开始开发计算机连接器,最初为宏碁、台联电代工电脑连接器。
两年后,郭台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富士康,开拓台湾之外的市场。而真正把富士康做大是在1987年,那年两岸就返乡达成共识,中国国务院也出台了支持台商在大陆设厂的政策。1988年郭台铭第一次来到深圳,就看上了那里比台湾便宜一半以上的人力物力资源和宽松的优惠政策。
1992年,富士康在深圳黄田的工厂揭幕,之后富士康成为鸿海集团大陆工厂的统称。至今,富士康已在深圳、昆山、杭州、天津等地设有36家全资子公司,专门生产电脑接插件、精密零组件、机内线缆、精密模具及整机。
从80年代末在内地发展至今,富士康三十余年的发展,也证明了郭台铭对市场的判断以及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富士康在发展,满足了当地的就业需求和一定的经济发展。《中国企业家》曾援引一位鸿海高管的表述:富士康到其他省份设厂,会受到官员热情接待,甚至郭台铭一下飞机就有红地毯相迎。
总的来说,鸿海集团业务繁多,上市的公司也多。除了母公司1991年在台湾上市外,富智康、鸿腾精密、云智汇科技、讯智海要么在台湾上市,要么在香港上市,而“工业富联”是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公司。早在2015年的富士康年会上,郭台铭就表示,将于2020年实现30%自动化,机器人换人是富士康迈向工业互联网的重要一步。那一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其中自动化生产制造是核心。
“希望各位不要说我们是工厂,”郭台铭在清华的选修课上向学生强调,“我们不是工厂,而是智能制造基地。”但要撕掉代工廠的标签并不容易,尤其时至今日,富士康也是苹果公司最重要的Buy and Sell,也就是苹果先采购芯片、内存、触摸屏等核心零部件,然后卖给富士康组装完,再卖回给前者。而根据财报披露,在收入上规模最大的还是组装iPhone的鸿海集团,2017营收约为工业智造的“工业富联”的2.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