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今年2月在视察四川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城市作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坚持以“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总要求为遵循,坚持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推动转型,为新时代城市价值重塑提供了新路径,在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成都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努力在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深刻认识公园城市的科学内涵。公园城市着力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宜、自然经济社会人文相融,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形态,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升华,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公园城市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始终,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开辟永续发展新空间,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构筑开放发展新优势,形成共享发展新格局,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全新实践。公园城市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市建设,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公园城市积极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将公园形态和城市空间有机融合,以大尺度生态廊道区隔城市组群,以高标准生态绿道串联城市公园,科学布局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游憩和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公共空间与城市环境相融合、休闲体验与审美感知相统一,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准确把握公园城市的时代价值。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公园城市作为回应新时代人居环境需求、塑造城市竞争优势的重要实践模式,具有一系列体现时代特点的重要价值。一是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公园城市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视野在城市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二是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公园城市坚持用美学观点审视城市发展,通过以形筑城、以绿营城、以水润城,将城市全部景观组成一幅疏密有致、气韵生动的诗意城市新画卷,形成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现代城市新意象。三是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公园城市通过构建多元文化场景和特色文化载体,在城市历史传承与嬗变中留下绿色文化的鲜明烙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四是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公园城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主引擎,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生产方式,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和绿色资源体系,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推动形成转型发展新路径。五是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公园城市坚持以让市民生活更美好为方向,着力优化绿色公共服务供给,在城市绿色空间中设置高品质生活消费场所,让市民在公园中享有服务,使闲适市井生活与良好生态环境相得益彰。
积极探索公园城市的建设路径。成都把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作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重点,积极探索公园城市建设路径。一是着力彰显大气秀丽、生态宜居的城市形态。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沿山沿水沿绿组群发展理念推进东部新城建设,推动城市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转变;完善城市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和形态色彩管控体系,依山傍势塑造反映地域文化的“新中式”建筑形态,实现从“空间建造”到“场所营造”的转变,在兼收并蓄中彰显诗意栖居的公园城市美学价值。二是着力彰显绿满蓉城、花重天府的城市绿韵。彻底纠正重城市物质发展、轻宜居环境构建的思想偏颇,统筹大熊猫国家公园、世界遗产公园等各类公园建设,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规划建设世界最长的1.7万公里天府绿道体系,深入推进都江堰精华灌区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充分彰显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让美丽山川和美丽人居交相辉映。三是着力彰显蜀风雅韵、优雅时尚的城市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发掘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天府文化标志性符号,构建体现川西平原自然禀赋、生活情趣、人文精神的公园城市文化识别体系,塑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公园城市文化景观体系,规划建设天府锦城、天府艺术中心等一批体现成都文化特质、蕴含城市精神的文化地标建筑,高标准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增强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国际识别度、美誉度。四是着力彰显舒适安逸、简约低碳的城市魅力。充分利用生态价值外溢带来的消费客流,在公园绿道建设中同步植入优质商业资源和时尚商业元素,构建遗产观光、时尚购物、美食体验等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夜游锦江等城市旅游新名片,推动实现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