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地区的党政机关,多年来存在一种情况:地市层面的机关,处级干部满55岁;县区层面的机关,科级干部52岁左右,就不再担任领导职务。这些干部退出领导岗位后,往往进退两难:关系编制虽在单位,但不再有具体岗位,上班无所适从,有的干脆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8月23日《人民日报》)
俗话说,朝里官大做不尽,世上钱多赚不完。领导干部不是终身制,会“船到码头车到站”。按干部政策规定,因身体健康原因,或者个人主动申请退出等,可正常退出领导岗位。他们往往未达到退休年龄,存在等待退休的状态。这种情形,在机关单位或多或少存在。单位一般不安排他们工作任务,即便安排岗位,也无非挂个名而已,到不到岗更是无人问津,成为单位里名副其实的“清闲之人”。
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尽管不再担任领导,但其资历仍在。单位之中,曾经的下属不在少数,因此,在新的岗位及工作任务安排上,未免拘谨,日常管理打不开情面,索性睁只眼闭只眼。从“婆婆”身份转变为“媳妇”角色,面对新岗位和工作任务,退岗干部难免会有抵触情绪。加之在任期间,工作相对繁重,付出相对多些,会有“歇一歇”想法,组织上亦有让其休息的考虑。由此,造成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成为闲人。
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部分仍具有较好精力,拥有正常工作的身体条件,还可以从事一定的工作。倘若将他们置于“闲人”状态,既占用了有限编制,新的人员进不来,老的同志退不走,导致单位人手紧张,加大部分干部的工作量。也会造成单位“人浮于事”,发挥不出退岗干部的余热,白白浪费宝贵的干部资源。甚至破坏单位作息制度,让其他干部看在眼里,嫉在心里,滋生消极心理。
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要适应位置的变化,主动担好普通干部角色。尽管不再是领导,但是也要作好表率,继续展现领导风格。在岗一分钟,干好60秒。职务不分高低,都是为党的事业;权力不分大小,都在为群众服务。精力有所不足、身体稍为欠佳,为党尽忠、为民尽责之心不能弱化,可以力所能及,量力而行。但凡尽力,则无愧于组织,无愧于良心,不让光阴虚度。
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工作不下几十年,积淀下丰富的经验,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尤其是工作的方式方法,处理信访、突发事件的应对经验,怎样与群众打交道等,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东西。这些经验和本领,不能烂在自己肚里,要想方设法将衣钵传人。要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把自己用时间和经历淘得的“精品”,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其他同志,提升年轻干部的素质,让“余炭”升温加热。
各级党组织需要从制度着手,研究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管理,制定既照顾老同志,又让其适量工作,充分发挥余热的举措,形成以“老”带“中青”,以“老”带“新”的良好传承氛围,让退出领导岗位干部退而不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