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提升新型智库建设质量的若干思考

何绍辉    2018-08-24 18:55:24    中国社会科学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当前我国新型智库建设所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即部分新型智库建设方式粗放与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毫无疑问需要直面问题,以突破新型智库建设困境为切口,在提升新型智库建设质量上下功夫。

严把入口

建立新型智库行业标准

任何一个成熟的行业,都有相应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新主体进入的基本门槛,专业性、技术性是行业标准的基本属性。搞好新型智库建设,也需要有相应行业标准作指引。当前,我国新型智库遍地开花,一些研究机构之所以敢于自称智库甚至频繁地利用各种媒介发出“智库之声”,其重要原因就是智库行业标准的缺失,以致有“滥竽充数”者。

提升新型智库建设质量,从“入口”而言,核心是要建立健全新型智库行业标准。要确定新型智库门槛,争取避免“新型智库建设,谁都可以行;新型智库研究,谁都可以搞”的肤浅和片面认知。要给真正的智库机构和智库专家“正名”,从智库机构的性质、智库人才的标准、智库成果的类型、智库研究的范式和智库运行的特性等方面入手,建立新型智库行业规范。新型智库行业规范的确立,一方面可以促使符合条件的智库即时进入以扩大和充实智库队伍,另一方面则可以使有意愿加入智库行业的相关机构,对标新型智库行业标准以加强内部治理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争取早日成为合格新型智库。同时,智库行业标准的确立,还可以让一些只借智库之名而行非智库之实的机构和人员知难而退。提升新型智库建设质量,行业标准的确定已刻不容缓。

放开出口

健全新型智库退出机制

备受关注的《全球智库报告2017》显示,2017年全球共有智库机构7815家,其中美国以拥有1872家智库位居第一,中国则以512家智库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当前,我国标榜为智库的机构,其实绝非只有512家,有不少智库尚未进入《全球智库报告2017》的统计范畴。如果按照智库单位自身的定位与目标,中国智库数量总体上在5000家左右。此外,还有不少机构跃跃欲试,希望加入到新型智库队伍中来。由于缺乏统一的登记注册,新型智库因“宽进”而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无论是各级各类重点建设智库,还是自发成立或标榜的智库,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研究行动上不少智库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提升新型智库建设质量,从“出口”而言,需要对智库机构来一次“去粗取精”的“瘦身”“健身”,亦即要建立健全新型智库退出机制。要对那些“在智库运作方式上没有创新,在智库研究成果上没有产出,在智库人才培养上没有行动,在智库成果评价上没有标准,在智库发展规划上没有文本,在智库特色打造上没有建树”的“挂名智库”“冒牌智库”和“僵尸智库”进行清理和规范。要加强新型智库退出机制研究,对新型智库退出的法律依据、退出条件、退出方式等进行研究和规范,积极推进新型智库的合并重组甚至撤销,切实提升新型智库建设质量。

瞄准元理论

构建智库学学科体系

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智库”概念是舶来品,但与西方智库相类似,中国古代其实早就有各种形式的智库组织与行动。比如,幕僚、门客、谋士、军师等在中国古代早有出现,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独特景观。现代意义上的智库,同样有以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为代表的智库机构,它们在现代国家建设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与各级各类智库迅猛发展不相匹配的是,专门以研究智库的概念、范畴和规律为己任的智库学研究相对滞后,智库学作为一门专门学问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边界不清、概念不明、范式不足等困境。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质量,就要加强对智库本身的研究,也就是智库学研究。加强智库学研究,重点是要加强对智库建设规律的研究,即加强对智库是什么、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异同、智库运行机制、智库管理体制、智库成果评价以及智库供需对接等“智库元理论”的研究,真正以智库学研究推进智库行业标准的确立与智库机构的健康发展。

打造新范式

推动智库研究范式转换

智库研究是新型智库建设的根本。提升新型智库建设质量,关键是要提升智库研究质量。针对“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重点是要在智库研究范式变革上下功夫,积极推动形成智库研究新范式。

一方面,要处理好学术基础研究与智库对策研究的关系。学术研究是智库研究的起点,没有学术研究作为基础,智库研究断然走不远。在当前智库建设热中,基础研究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智库行动中各种忙于搞“点子”“策子”,对支撑“点子”“策子”的基础数据、基本事实缺乏冷静思考和深入研究。提升智库建设质量,就要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坚持基础研究与智库研究相结合,智库研究应充分吸收基础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注重运用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开展智库研究。智库研究要少点观点建议式总结性研究,多点科学分析式实证性研究。以调查研究来说,要区别工作调研与智库调查,告别“围着车轮转、隔着玻璃看”的走马观花式调研,真正面向实践、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真正做到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在获取第一手鲜活资料的基础上做好智库研究。

当然,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断提升智库建设质量,既需要智库主体即智库单位与智库研究人员搞好内部治理与提升自我能力,也需要智库管理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干部信任智库、善待智库和用好智库,不要简单地排斥、拒绝和厌烦智库,积极推动智库机构与决策部门的良性互动。这样,智库建设质量提升才有可能。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相关热词搜索:质量

上一篇:好方法哪里来
下一篇:不妨盘活退岗干部的“余热”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