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涉农高校该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

孙其信    2018-08-02 11:19:33    光明日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涉农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的第一责任和首要任务,要有为党分忧、为国担当的政治意识,更要有早作为、大作为、实作为的深入行动。我认为,在新时代,全体涉农高校只有真正做到了“育人、顶天、立地、报国”的无缝结合,只有深情地植根乡土乡村,只有真正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只有真正将人才输送到三农建设和服务的主战场,才有望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涉农高校。

精心谋划,打一场乡村振兴的持久战

站位要高,视野要宽,落地要深。涉农高校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高度来谋划乡村振兴战略,要能够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落地生根,围绕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未来涉农高校应高度协同重点实施“农产品安全生产供给、生态环境建设、食品健康与营养、农业装备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造、区域农业农村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六大战略,加大投入、埋头苦干,狠抓落实,以高校科研资源和能力深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大协同,聚合力,大行动,凝众心。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事情,也是一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是城市之外的地理空间上全面现代化的工程,是城乡融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优先工程。涉农高校和涉农科研院所具有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更懂农业、更亲农村、更爱农民的优势,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先锋部队。因此,要主动担当,联合发挥牵头带动作用,引领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聚力乡村振兴,也要牵头主动、积极开展现代农业先进科技文化科普和中华优秀传统农业文化传承与传播活动,营造全社会敬农、重农、爱农的氛围,引导全社会共同行动。

组织形成乡村振兴的协同战斗力量。面向全国2800多个县域、近4万个乡镇、60多万个村庄的全面振兴的主战场,各中央和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不仅要当好作战参谋,也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等产业主体的合作,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特点联合组建集团军,建设协作网,形成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的作战基地,依托基地积极开展各类乡村振兴适用人才教育培训、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与应用示范;还要组建特种部队,加强专项专题研究,引导形成新产业和新业态,培育一批乡村振兴引领型企业,推动形成有重大带动力的产业集群和重要影响力的乡村振兴示范的样板间。为此,可在国家层面研究建立相应的投入、工作、激励和保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和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主体等联合协同形成系列联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局面。

立德树人,悉心锻造乡村振兴的精兵强将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涉农高校继续深化综合改革的关键机遇,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人才培养上,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需求,再也不把小麦种在黑板上,着力在农业农村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深化改革,建设新农科,推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与创新;要开门办学,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创新,尤其是在实践育人环节要突出加强,让广大的乡村、企业车间等成为大学实战教室,让有技能的农民、企业技术人员也成为大学的实战教师,真正培养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培养既有“洋气”更有“土气”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应积极探索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议国家在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乡村振兴专业硕士”专项,全国每年如果招收一万人,五年左右可以初步实现全国乡村级的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专业博士”的论证和建设,如果得以实现,目标五年内实现县域级别的全覆盖。有了好的机制体制和接地气的人才走进乡土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才能真正落地。有了年轻人的进入乡村和扎实工作,未来随着国家系列激励政策的实施和乡村产业逐步形成和兴旺发达,定会推动大量的青年人才在乡村扎根创业,从而成为新兴的乡村青年创客和乡村青年“新农人”,最终必将会吸引形成大批的离乡打工青年“返乡潮”和“回归乡村、再续乡情、再建乡村”的壮丽画面,这是十分令人期待并憧憬的乡村未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建立绩效和服务导向等多维评价方式,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设立“乡村振兴特聘教授”,引导教师深入一线服务乡村振兴;要牵头建立区域乡村振兴产学研联盟,建立与区域、校地之间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要建设乡村振兴开放大学,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农民技术培训与乡村建设基层专业人才培训。

苦练真功,唱响乡村振兴的中国声音

创新是第一动力,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短板,优先建设支撑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创新体系是涉农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涉农高校要真正建立起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服务导向的创新体系,要联合其他高校一起,完善学科布局,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针对新一轮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前沿重大科学问题以及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真坐冷板凳,下真功夫,要打造和掌握一批农业农村现代化核心关键技术和模式上的国之重器;要改变以科研成果为导向的项目思维,而是要围绕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区域农业产业重大需求,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通过关键技术突破与技术集成创新,真正形成促进乡村振兴的技术支撑集群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

涉农高校应登高望远、极目远眺,既加强国内的联合协作,又要眼光向外,围绕全球农业问题、环境问题、粮食安全、人类营养与健康、可持续发展等涉农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治理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因此,涉农高校要努力把握农业农村工作前沿,以建设世界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中心的视野,围绕现代农业和乡村发展国际前沿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引高智”“建高地”,积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农业农村领域加快聚集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选择典型区域共同建设世界(中国)乡村发展研究中心,培养未来乡村振兴高端领军国际人才;在若干村建设永久性的主题和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乡村振兴国际学术论坛;积极鼓励高校学者走出去,提升国际影响力,在“一带一路”和“南南国家”的农业农村发展与减贫事业中发出嘹亮的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作者:孙其信,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相关热词搜索:乡村

上一篇: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生态文化
下一篇:中国智库彰显新气象展现新作为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