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创新智库 > 正文

以人民为中心把握首都发展要义

2018-08-01 10:51:23    光明日报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首都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系统阐述了关系首都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固确立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是首都发展的核心要义。深刻把握首都发展要义,要以人民为中心领会新需要,谋划新蓝图,谱写新篇章。

1.以人民为中心领会首都发展新需要

把握首都发展要义,要以人民为中心领会首都发展新需要。推动首都发展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人民群众是首都发展的主人,首都发展为了人民。与伟大祖国一样,首都发展也进入新阶段。把握首都发展要义,要领会首都发展新阶段、新需要,响应人民群众对首都发展的新期待。

从粗放增长转向内涵发展的新需要。把握首都发展要义,在自身层面需要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实现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从粗放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转变。实现内涵发展的新转向,需要推动首都发展从规模速度型、聚集资源型的粗放增长模式转向质量效率型、内涵发展型的减量集约模式;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不断提升首都发展质量;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领会北京市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呈现的便利性、宜居性、多样性、公正性等新特点,破解特大城市病难题,着力解决好首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响应民生诉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城市发展转向首都发展的新需要。把握首都发展要义,在国家层面需要由城市发展转向首都发展,必须牢固确立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是首都职责所在。“四个中心”功能是首都的本质特征,也是北京这座城市发展的价值追求。明确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首都发展的“四个中心”功能,需要全力做好政治中心的服务和安全保障工作,抓实抓好文化中心建设,谋划好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深刻把握首都发展的本质要求,深化对首都工作特殊重要性和首都发展新阶段的认识,自觉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增强中央政务活动的服务保障能力,为党中央站好岗、放好哨,提升国际交往环境及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实现首都更好更快发展。

从大国首都转向强国首都的新需要。把握首都发展要义,在国际层面要把北京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都、更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建成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北京制定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到2035年,远期展望到2050年,就是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相衔接的。从大国首都转向强国首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需要努力提升首都自身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需要努力提高服务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首都的能力和水平,更需要努力形成优良政务和人居环境,更好地适应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新形势,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首都发展的新期待,更好地展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首都的新形象。

2.以人民为中心谋划首都发展新蓝图

把握首都发展要义,要根据新需要谋划“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的新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北京要“不断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前进”。以人民为中心谋划首都发展新蓝图,要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定位,以首善标准加快构建提升城市质量、彰显文化内涵、重塑绿色空间、实现和谐宜居的美丽新首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明确首都战略定位构建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发展全局、把握时代潮流,对首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寄予的新期望。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就是要通过明确和强化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优化首都城市核心功能,更加突出首都发展、更加突出减量集约、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更加突出民生改善,进而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切实改善民生水平。明确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就需要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切实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为优化首都城市功能、治理特大城市病、构建和谐宜居之都腾出发展空间。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采取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加强“腾笼换鸟”和“瘦身健体”,把腾退的空间更多用于增加便民服务设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首都更宜居,让群众生活更幸福,为人民群众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首都城市空间。

以强化北京古都特色彰显首都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强化“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担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就是要充分彰显首都城市文化内涵,强化北京文明古都的历史特色。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视传承保护历史文脉,加强老城保护与复兴,将北京文化中心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北京古都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应有地位。

以给百姓多留绿地重塑绿水青山空间。北京以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北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给百姓多留绿地为原则,重视“留白增绿”,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加快建成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实现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和美丽首都生活的向往。

3.以人民为中心谱写首都发展新篇章

把握首都发展要义,要根据新蓝图谱写“怎样建设好首都”的新篇章。北京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首都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转化成实际行动,对怎样建设好首都进行实践与探索,开启了首都建设的新航程,谱写了首都发展的新篇章。

以人民需要为出发点聚焦首都问题。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提出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从广大市民需要出发。北京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市民最为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为导向,从市民需要出发,聚焦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恶化等特大城市病问题,在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城市副中心、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办好冬奥会等重大战略实施中,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方略。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强化首都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北京在首都城市建设的各项规划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邀请市民参与,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用21世纪的眼光制定和衡量城市规划,用“四个意识”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在统筹各项城市规划中,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将疏解和腾出的空间用于优化首都功能,对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开墙打洞后的街区加强规划引导,增加便民生活服务设施,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使城市规划更有人情味,更能增加人民满意度和幸福感。

以人民共建为力量完善首都治理。首都发展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依靠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吸纳人民群众的力量参与,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特大城市治理体系,提升人民群众参与首都治理的能力与获得感。北京从人民群众便捷、宜居、和谐出发,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中加强与人民群众的沟通、互动、协同,形成良好的共同治理关系;将城市管理向街巷胡同延伸,各区落实街巷长制与小巷管家,对违法建设、开墙打洞等城市乱象,依靠群众参与、监督进行城市整治;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控、环境治理和节水城市建设等,提高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使首都成为以人为本、依法治理、共建共享的首善之区。

以对人民负责为追求传承首都文脉。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使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得以持续发展。北京加强对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三层保护,将文物单体建筑修缮与环境整治和改善相结合,景点保护与街、区成片保护相结合,重现水穿街巷、绿树成荫的历史风貌,以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和保护首都历史文脉。

以人民宜居为目标推进首都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由之路。北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构建人民和谐宜居的美好生活为重要目标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加快污水治理和再生水利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坚持“大尺度绿化”要求推进环境整治和绿化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努力开创首都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陆小成)

相关热词搜索:要义 首都 人民

上一篇:创建特色小镇 应有特色“印记”
下一篇:怎样应对古今中外文化冲击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

人民周刊微信公众号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信访,解决百姓“急难愁盼”问题

热门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