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当前,随着新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等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为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提供了契机。
经济发展内外环境发生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7月22日,在“西北大学增长质量指数发布会暨西北高质量发展联合调查启动会”上,《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报告2018》发布。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任保平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创新升级。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需求。
近20年间,全球经济得以持续低通胀成长,中国制造居功至伟。但长期以来,中国产业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装配环节,在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上处于中低端位置。面对传统优势减弱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
当前,欧美发达国家需求减弱、高端化竞争加剧,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型贸易壁垒重回历史舞台。“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中国智造意味着在观念、制度、技术上的再一次变革、提升和创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国忠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制造业基础相对较弱,但在互联网应用和创新方面却更有优势。加快我国互联网技术应用,将会有效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提高自主创新和创造能力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仍是产品本身。互联网并非万能,它可以放大优秀的制造能力,也能让缺乏竞争力的制造企业很快消亡。要塑造中国制造新优势,除了全方位拥抱互联网,还需在提高创造能力上下功夫。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郭万林表示,创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要依托多年积累。中国制造也要在整合全球资源的基础上提高自主创新和创造的能力。
西安工程大学校长高岭表示,非常有必要在中国制造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中国创造。中国制造是基础,中国创造是目标。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要更加重视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技术改造与新建项目之间,要更加重视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在企业自主创新与国家创新之间,要更加重视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中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复兴号高铁、北斗导航、C919客机等,一张张响亮的中国名片,成为中国创造的有力见证。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对加快中国能源转型升级、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油气开发、现代煤化工、深海探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等多个重要领域,也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这些创新成果的涌现,改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制造的认识,“模仿跟随”不再是中国产品的代名词,“创新创造”才是其核心竞争力。
从贴牌到品牌,从制造到创造,从跟跑到部分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不久前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制造在前沿领域创新持续加快,一大批成果填补了国际空白,并重塑着全球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
中国智造依然任重道远
改革开放40年来,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逐步增速换挡。从制造到创造,再从创造到智造,从引领前沿到服务民生,从自主创新到成果转化,中国制造在各个领域不断开拓进取,正在努力打造世界创新高地。
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中国正在努力缩小与欧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一些主要创新指标也已进入世界前列,成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虽然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成绩单越来越长,但也应对面临的挑战时刻保持清醒。西安财经学院教授姚波告诉记者,与工业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的优势主要还体现在工程机械、家电、电子消费品等模块化架构产品,以及通信设备、高铁、核电装备等大型复杂装备领域,但在需要前沿科技支撑的核心零部件领域,仍相对缺乏优势。
“我们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还有较大差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方晋说,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学界和业界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信心,奋起直追,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努力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院长刘志让认为,真正的智能制造,不是高级自动化,而是要以数据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应用在制造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产生价值,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的生产和服务。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程伯群表示,智造就是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环节做到工业大数据的资源整合和聚合,同时要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个性化定制等在工业制造行业当中应用起来。智造的特点就是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的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孙卫认为,智能制造发展目前还存在制造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给能力较弱、应用先进技术重视和研究不够等制约因素。他提出,要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同时,从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和社会重大需求出发,加快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若干重大项目,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在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制高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